关灯
护眼
字体:
《牙医》二、中医世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余县虽然很小,却在省城出了名。

省城人经常往余县跑,除了买山货、买家具,就是看病,因为这里出了个杨神医。

杨家的祖宗不是余县人,余县人的很多祖宗都不是余县的先民。别人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杨家的祖先是个江湖郎中,当年余县遭遇瘟疫,杨郎中正好路过此地,一时技痒,用祖传药方治好了余县百姓。百姓们纷纷请求杨郎中留下。杨郎中一看,本地简直是草药的宝库,欣然答应。从此他娶妻生子,安营扎寨,在县城的北街城门边开了一家药店,医药结合,收费合理,名声渐显。

有省城人得了疑难杂症,遍寻名医诊治,无效,听闻余县杨家的医术,慕名而来。杨家的传人杨银生看了,说声能治,乐坏了省城人。省城人是个大富商,说,要是杨银生把药店开到省城,他愿意免费提供场所、资金。杨银生拒绝了。余县的百姓还为此放了鞭炮。

这时已是民国时期。杨家传到杨银生这一代,已发展成一百多人口的大家庭。有一些杨家人已迁往外地,有一些杨家人读书考上了外面,留下的不过二三十人,并不都行医。因为中医这门学问与中国的哲学很像,一个字:玄。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光是一个切字,许多人穷其一生也没学透。这既要不断地实践积累,还要有天赋。人的脉搏真是奇妙,这么一跳,是肾虚,那么一跳,是胃溃疡。同样是滑脉,如果是花季少妇来看,你说她珠胎暗结,她可能会高兴得笑起来,如果是个寡妇,她可能当场要你赔偿她的名誉损失费,因为滑脉并不都是喜脉,有可能是吃撑了的。于是,有人十几岁可能诊脉极准,有人要到三四十岁才诊得准。不过,由于中医主要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所以一般人们看病总是找最老的那个医生看,放心嘛!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放心的代价可能是医生的手里已收了不少冤魂。杨家人也不是个个天才,有些杨家子孙就放弃中医,改学西医去了。杨银生是这代中医的最有天赋者,杨家药店就传给他了。

杨银生二十五岁娶妻,到四十三岁妻子给他生下么女,共有四男两女。几个大的儿女各自长大成家后,因妻子已逝,杨银生索性把药店交给二儿子,自己带着十几岁的小女儿杨柳进山采药、育药去了。

单单靠采药,是无法维持药店的运作的。杨家药店也采购各地药商的药,可是总没有自己知根知底的好,所以杨家在山里种植名贵的草药,以确保杨家药店的声誉。

山中日子如神仙,杨老爷子越活越快活,浑然忘了人间岁月。小女儿却悄悄长大了。这女儿也有个性,她一直跟着杨老爷子,与山村的砍柴、打猎的小伙子符张哥相熟、相知、相恋,居然就嫁给了符张哥。

这时已是新中国了,杨家药店被国家公私合营了,杨家的几位医生都成了人民医院的国家干部。老爷子倒无所谓,他干脆住在女婿家,安享晚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