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离恨总成欢》刘云卿献策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真不怪楚逸芊,虽然她两世为人,却从来没有留意过官场那些事。而刘云卿则不同,她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学士,刘云卿十岁的时候,祖父便致仕了,她十三岁的时候,祖母离世。她一边为祖母守孝,一边每日去与祖父说话。

她祖父自然知她是为了开解自己,怕自己孤闷,便也每日与她说说话。慢慢的祖孙二人的话题就不再是什么字画文玩,她祖父也开始给她讲了许多外面的事情。老爷子学富五车又为官三十余载,自然腹中故事无数。

刘云卿便从祖父那边知道了许多寻常小姐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偶尔说起的前朝秘辛,官官相护、也有官员之间互相斗法。但更多的是民间的事情。什么地动、旱灾、雪灾、蝗灾这些事情祖父倒是也零零碎碎给自己讲过许多。

因此,刘云卿才有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所以上次说书中看到其实也是祖父说过的,这次又说什么学徒的事情,也是祖父提过的。而楚逸芊刚刚提出的问题,她心中也隐约有个想法,只是这事还得靠将军府老夫人才能成事。

是以,她才提议楚逸芊来福安居与老夫人找法子。

老夫人对这个孙媳真真是另眼相看,不过眼下不是夸孙媳的时候,她让楚逸芊稍安勿躁,又让嫣红给她们各自上了茶,这才缓缓开口。

原来,这朝廷与民间赈灾合力赈灾的形式由来已久。

赈灾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粮食赈济、钱币赈济、土地赈济、医疗赈济、房屋赈济、减免徭役赋税、以工代赈等。单说这粮食赈济便又有朝廷主导自上而下的“官赈”,也有民间自下而上的“义赈”。

粮食赈济是赈济灾民的最重要方式,在三百年前的西梁时期已经出现,历代有之。以粮食赈济为例,朝廷与民间的通力合作可见一斑。赈济所用的粮食,主要来源于常平仓、义仓、社仓三类仓储。

常平仓是设立最早的仓储系统,可以追溯到西汉宣帝时期。这种“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粜以利民”的仓储,作用是平衡粮价,也就是当丰收年岁谷贱的时候,朝廷用较高的价钱买入,广为储存;等到灾荒年岁谷物昂贵的时候,便用较低的价格,供民间购买,并在一出一入之间稍微获利,用以充常平仓的储备资金。

常平仓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利益不普及,常平仓是由朝廷管理,朝廷为了管理上的便利,仓廒都设置在通都大邑并且为数不多,能享受常平实惠的多为大都市的平民。

这种地域上的限制,势必减低常平仓的效能,使远处的灾区灾民无从享受到它的好处。且目前来看,当朝的常平仓怕是也没有多少存粮了。这要论其根源,怕也和离王脱不了干系。

义仓的设立,就是试图提供当地的一个救急粮食储备。

义仓归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为按户等定额征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

建立义仓的目的,是“在歉收之年为地方提供救济粮,以补充朝廷用来储藏以后使用的税粮的五大粮仓之不足”。

最初设置义仓,有“富贫相恤”的民间互助意义,渐渐地义仓在实施中归地方官府管理,目前弱点也暴露出来了,救济面太小,地方官吏权力过大,导致真正的穷乡僻壤、亟待赈济的人反而是没有份的,那些平日与当地官吏交好的地主乡绅反而堂而皇之的享受了救济。

与常平仓和义仓属于官仓不同,社仓属于乡仓,是由民间自营,谷本也多是由朝中大员带头,地方富豪或一般民家自动输送,地方官若挪用社仓中的粮食,就会以扰挠国政、贻误民生治罪。

与之类似的,朝中皇亲贵胄、世家大族、民间富甲志士会在大灾之年将自己的仓储开放,以施粥保一方平安,也是最接地气、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若关中救济会这次能结余下钱财银两,倒是可以建社仓。

这社仓建立,倒还真是需要老夫人出面协调了。

老夫人想了一想,便道:“芊丫头先自去忙吧,祖母自会与你祖父商量,这建社仓之事事关重大,将军府自当尽一份力,只是光将军府怕也是不成。且等祖母与你祖父商议之后,再与你细说。”

刘云卿这时也想到了,关中救济会若真结余下来银两,怕也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只是将军府出面反而有失公允。这样想着,她便对楚逸芊说:“芊儿去忙吧,我也会帮着祖母出出主意。左右这事情不急在一时。”

楚逸芊听到原来这光粮食赈济便有这么多说法便也觉得此事不是小事,既然祖母与大嫂都满口应承会帮自己想办法,便也放心的去了。

到了府衙,她便让月燕和青枝去请了蒋婉容、林如雪、周诚和周彦过来议事。

五人坐定,楚逸芊便说了自己得到的一些信息,只是不敢说那是赵欢传来的,只是说让府里下人去外面打听回来的结果。

因着大家都在做救济会的工作,所以众人倒是也纷纷放出了人去查探灾区情况,听到楚逸芊这么说大家倒也不奇怪。

楚逸芊便道:“不管灾区情况如何,我们还是一日都不能放松募捐。”众人皆点头称是。

楚逸芊又道:“这前方疫情越来越严重,怕是王尚书他们带去的大夫便不够用了。如雪,你那边招募大夫的情况如何?”

林如雪蹙了蹙眉:“不甚理想。大多大夫都不愿放弃医馆前往灾区。”

周诚道:“倒是如此。且若我们把这京中大夫都派遣到关中,这京中百姓怕就也要一时恐慌。”

话是这么说,但若没有人去关中,那边疫情怕更是控制不住。

楚逸芊点头,接着说道:“我听我家嫂嫂说,名医已有四十余人,出方子和诊治病情应该够了。现在紧缺的应是人手。不如我们招募一些医馆学徒送去?”

众人一愣,稍微一想便明白了楚逸芊的意思,皆面上一松。

林如雪含笑道:“言之有理!我怎么便忘了,那疫情虽然严重,但是症状大多相同,防治之法也大同小异,若这时有足够的人手相助,便可解燃眉之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