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才神玩》关于太极拳训练缩短反应时的研究(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太极拳训练缩短反应时的研究

屠丽琴、陈旭平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经过长期太极拳训练的10名专业学员同20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学员进行基本反应时的测试,并进行对比分析。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然后抽取20名社会学员进行42式太极拳的教学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利用不同重心练拳来区分其训练强度,并且对低强度的训练学员进行功法和劲法的训练,整个实验共安排3个月,通过实验,研究出练习太极拳能提高反应时,低强度练习太极拳比高强度练习太极拳提高反应时的幅度更加大,另外低强度练习太极拳结合功法练习提高反应时幅度最大。

关键词:太极拳;训练;反应时;变化

一、问题的提出

1.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极拳是我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吸收了有关拳种的jīng华,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种集养生、修身、健身、娱身于一体

的哲学拳术。太极拳有着内涵丰富、健身益智、效果好、动作优美、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等优点,因此广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太极拳又是一种有氧运动,健身效果显

著,是一种理想的健身锻炼手段。太极拳训练中的最基础的要求是放松,放松包括心理放松和身体肌肉的放松。在太极拳训练或者对抗中有这么一句话“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就要求我们为太极拳的训练能否提高人的反应时做出一些研究。

目前对于太极拳运动的研究成果较多,主流研究仍是太极拳技术[1],但对于太极拳训练是否能够提高人的反应时,对不同运动强度的训练对反应时的影响的量化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以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的10名太极拳专业的学生和20名社会太极拳学员做为研究对象,以探求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反应时的影响,并且运用不同的训练强度和功法进行太极拳训练,来观察反应时的变化,从而为训练反应时提供一些技术及数据支持,并且更好的发展太极拳运动,为更好的锻炼个人体质,提供一些参考。

2.反应时的相关描述

反应时间(reactiontime,RT)简称反应时,是指从接受刺激到机体做出反应动作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2]。刺激引起了感觉器官的活动,经由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经过加工,再从大脑传递给效应器,作用于外界的某种客体[3]。反应时的测试是由天文学家提出的,并由天文学家Mitchel于1858年创制了第一台测定反应时的仪器。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最早测试了选择xìng反应时。1879年,在±SD)表示。同一指标不同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有差异后再进行LSD多重比较。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表示极显著差异。

(4)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研究过程

1.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受试者为健康青年男xìng,年龄22.30±1.49岁,从基本形态指标数据可见,受试者均为体重、体脂百分比正常的健康成年人。心率和血压是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最简易的指标,受试者体重、心率、血压等机能指标数据均在正常范围,样本符合本实验方案要求,如表1所示:

表1受试者形态及生理机能指标

指标

平均数±标准差

年龄(yr)

22.30±1.49

身高(cm)

172.05±3.48

体重(kg)

66.56±5.39

身体质量指数,BMI(kg/㎡)

22.51±1.45

体脂%(Fat%)

18.88±4.12

安静心率,HRrest(bmp)

65.50±8.08

最大心率,HRmax(bmp)

180.80±6.94

舒张压(mmHg)

73.50±8.25

收缩压(mmHg)

112.50±8.64

另所有的数据均采用形态学指标的测试方法。

(1)身高(cm):测试仪器为身高计。

测试方法:测试人员单手将水平压板沿立柱向下滑动至受试验者头顶,等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值稳定后,记录显示的数值。记录以厘米(cm)为单位,jīng确到小数点后2位。

(2)体重(kg):测试仪器为电子体重计。测试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在体重计量盘zhōng yāng,保持身体平稳。待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值稳定后,测试人员记录显示的数值。记录以千克为单位,jīng确到小数点后2位。

(3)身体质量指数(kg/㎡):BMI=体重/身高平方。

(4)体脂%(Fat%):采用电阻抗方法测定Fat%。

2.主要仪器

主要仪器有:秒表、立柱式水银血压计和医用听诊器、电子反应时测试仪

3.测试方法

(1)测试前的准备

测试人体总重心

首先用一维重心板法测试人体总重心,主要采用一个磅称、一块木板,通过磅秤读数,通过计算得到重心位置。实测重心计算公式:d=(R-0.5r)L/G。(备注d:下支持点到人体重心水平距离,R:秤的读数,r:板重,L:板长,G:人体体重),计算出重心后在在重心位置佩戴黑sè或蓝sè弹xìng束带(弹xìng束带能在本运动实验过程中始终固定在重心位置)。[3]

将测试者分为高架组、低架组(备注:①高架组(G):以正常人体站立时重心为标准,然后乘以系数0.97作为高架组的重心高度。②低架组(D):以正常人体站立时重心为标准,然后乘以系数0.81作为低架组的重心高度)。[5]测试过程中要求受试者着浅sè运动服,根据实验要求高度两端固定桔红sè标志带并拉紧,标志带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要求练习太极拳时重心起伏不能太大,尽量控制在规定的重心高度范围之内。

4.实验过程

首先对42式太极拳进行分段教学及练习,第一周进行第一段的教学及练习。其中动作包括: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提手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撇身捶8、捋挤势9、进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第二周进行第二段的教学和练习,其中动作包括11、开合手12、右单鞭13、肘底捶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16、左右蹬脚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第三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及练习,其中动作包括:19、云手20、dú lì打虎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24、转身拍脚25、进步栽捶26、斜飞势27、单鞭下势28、金鸡dú lì29、退步穿掌。第四周进行第四段的教学及练习,其中动作包括:30、虚步压掌31、dú lì托掌32、马步靠33、转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势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38、转身摆莲39、弯弓shè虎40、左揽雀尾41、十字手42、收势。

从第五周到六周纠正错误动作及结合太极拳音乐练习42式太极拳整套动作,分析动作的技法和放松连贯方法,并对学员动作进行考核评分,考试成绩按10分

制打分,促进学员的练习太极拳的积极xìng。从第七周开始进行太极拳理论的讲解,并且让学员们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对身体的各部分姿态进行引导,达到放松协调

自然的目的。在第五周到第十二周之间,同时对高架低强度的学员进行桩功和弹抖的训练,每次四十二式太极拳训练之后进行每组二十分钟练习,具体桩功和弹抖的

训练安排有无极桩功、太极桩功、单式定桩和单式弹抖劲。

四、结果与分析

1.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生和普通练习者反应时比较分析

首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和普通锻炼者进行基本反应时的测量,记录原始的数据,筛选其中的300组数据进行分析,求其平均值进行方差分析,进行对比。

表2专业与非专业反应时对比

组别/值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P值

民传专业

300

0.452

0.007

0.001

社会学员

300

0.699

0.337

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的十名受试者由于经过长期训练,他们的反应时明显小于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锻炼人员,说明他们的反应速度较快。其P<0.01表明专业训练和业余训练有显著xìng差异。另外,研究还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的反应时保持时间长。

2.高架、低架两种拳架运动过程中心率变化比较分析

心率(HR)是反映心血管系统的一项基本指标,也是反映运动强度的一项生理负荷指标,一般认为强度和心率之间存在着线xìng关系,通常采用POLAR表测量运动过程中的HR。小强度运动,心率在130bpm以下,运动后5-10min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中等强度运动后,心率为130-160bpm之间,运动后5-10min可比运动前的HR稍快10-30bpm;大强度运动后,HR为160-200bpm之间,运动后5-10min可比运动前的HR数多30-50bpm为适宜[9]。

表3太极拳两种拳架过程中的HR对比分析(N=人数)

指标

低架比高架高(%)

最低心率(bpm)

26.3

最高心率(bpm)

20.5

平均心率(bpm)

18.7

结果表明:本研究受试者四十二式太极拳两种拳架运动前安静状态的心率(HR)无差异,运动过程中,两种拳架的H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HR随运动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在两种拳架练习过程中,低架的心率反应上升速度最快,所以其运动强度相对较大,相比而言,高架的心率反应上升速度慢,其运动强度相对较小。

3.对练习太极拳大强度训练后和训练前的比较分析

在训练过程中,部分学员的重心比较低,达到低架组的高度因而运动强度相对偏高。其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反应时如表4。

表4大强度训练后和训练前反应时对比

组别/值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P值

社会学员

300

0.699

0.337

0.029

大强度训练

300

0.581

0.006

研究表明:经过大强度训练后的社会学员的反应时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强度训练后其均值为0.581,比训练前的0.699有0.118的提高,其P值为0.029,P<0.05,有显著xìng差异,说明太极拳训练有助于提高反应时。

4.对小强度训练后和训练前反应时对比分析

在训练过程中,部分学员的重心比较高,达到高架组的高度因而运动强度相对偏低,其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反应时如表5。

表5经过小强度训练后和训练前反应时对比

组别/值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P值

社会学员

300

0.699

0.337

0.021

小强度训练

300

0.509

0.016

研究表明:经过小强度训练后的社会学员的反应时有了较大的提高,小强度训练后其均值为0.509,比训练前的0.699有0.190的提高,其P值为0.021,P<0.05,有显著xìng差异,说明太极拳训练有助于提高反应时,进行小强度训练后的社会学员反应时提高幅度较大。结合表4、表5可以看出小强度训练比大强度训练更能提高反应时。

5.小强度结合功法训练后反应时与大强度训练后反应时对比分析

在训练过程中,从第5周对部分重心比较高,达到高架组的高度的学员结合功法进行训练,因而运动强度相对偏低,其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反应时如表6。

表6小强度功法训练后反应时与大强度训练后反应时对比

组别/值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P值

小强度结合

功法训练

300

0.489

0.016

0.023

大强度训练

300

0.581

0.006

研究表明:经过训练后,社会学员的整体反应时都有了提高,经过小强度和功法训练后的社会学员整体反应时为0.489,而经过大强度训练后的社会学员的反应时为0.581,相比较经过小强度和功法训练的社会学员的反应时上升最快。P值为0.023,P<0.05,有显著xìng差异。说明经过不同方法太极拳训练对个人反应时的提高效果有差异,这样就对太极拳科学xìng训练提出了要求,同时对提高反应时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要求。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太极拳的练习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反应时,这样有助于我们针对一些对反应时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可以利用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和节奏,来提高反应时。

(2)在经过太极拳的训练后的个人反应时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

(3)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通过减小太极拳的训练强度和延长训练周期,有助于更好的提高个人的反应时,制定良好的训练方法,通过科学的仪器进行测量分析,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

(4)在减少强度的同时,增加一些功法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个人反应时的水平。

2.建议

(1)本研究受试者为健康青年男xìng,套路选择四十二式太极拳,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xìng,建议今后扩大研究范围,如不同xìng别、各个年龄以及不同流派的太极拳运动。

(2)养生与技击结合,例如太极推手。取其中符合现在体育健身价值趋向的部分加以改进让练习者体会其中的变化莫测,力量与技巧的魅力。

(3)太极拳不但具有健身作用,还有许多的科学道理包涵在其中,所以我们应该更多更好的去研究太极拳,发展太极拳,使更多人受益于太极拳。

参考文献:

[1]郝葆源,张厚粲.实验神经心理学[M].běi jīng:běi jīng大学出版社,1983.181-221.

[2]Ainspendiumofphysicalactivities:classificationofenergycostsofhumanphysicaldSciSportsExercise,1993,25(1):71-80.

[3]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běi jīng: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25-6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太极拳运动[M].běi jīng: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5]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

屠丽琴(1979、12),女,江苏仪征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组教研组长,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