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逆古》第一章 儒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左手抓着从悬崖上延展出来的树枝,右手努力地朝前探出,前面寸来处的地方就是一株有着紫色花朵的药草。开 心 文 学 一个精致的药蒌就放在他身后不远处,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沾土的药草。少年看起来约十四五岁,长得眉清目秀,可看其表现,瘦削的身躯蕴藏着惊人的韧性。

终于,少年一把抓住那株药草,左手一用力,带出一串串碎土。接着,身体便仰面躺在了悬崖之上。他这才感觉到浑身酸软,小腿肌肉止不住地一阵阵抽搐,连眼皮一瞬间重若千斤,胸口也似乎被一块重石压着,连呼吸都格外艰难,但他的嘴角,却勾划出一丝胜利者的微笑。

“今天的收获不错,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再不用这么拼命。”少年回过气来,缓缓坐起来,山风一吹,只觉晕眩的头脑也清醒了不少,心有余悸地往悬崖下望去,只见底下云雾缭绕,深不可测,不由得一阵阵后怕,但旋即被这片风光所迷。

远顾而望,只见山恋起伏,群山万壑,宛如巨龙卧伏,莫不显造化神妙,一股磅礴气势冲天而起。望着那连绵不绝的山恋,少年不禁长啸一声:“我,沈离,终要做个不平凡的人——”

声音一出口,胸中好似一股气息扩散,疲惫的身心突然间变得精神百倍。

“天人合一,蕴浩然之气。格物致知,道卷自成,神鬼辟易……”沈离舒展手脚,以指代笔,于那虚空中勾划着,其笔势银划铁勾,隐然有着一股大家气势。

这股气势与山脉隐隐有了某种神奇的联系,山体轻微地一颤,云雾卷动,好像有着灵性一般。

沈离所处的山脉,外人叫他断脊山,但靠着这座山吃饭的人们则叫它石矶山。

石矶山面朝中州繁华之地,背枕南蛮十万原始山脉。向南而望,目光所极,瘴气缭绕,南蛮十万大山宛如匍匐巨兽,蜿蜒万里。阳光强烈之日,瘴气稍退,隐约可见那十万大山中有一座仿佛被生生折断了峰顶的奇特大山。

如果目测一下那折断了的山峰大小,再比照石矶山,更会发现一惊人的巧合,无论地形走势,还是山脉大小,会让人感觉这两座位置颇为遥远的山峰,原本就应为一体一般。

关于这座断脊山的由来,有着众多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便是说断脊山与南蛮十万大山中的一座原是一体,而被神人折断,置于此地成为南蛮与中州的分界屏障。故此,才叫断脊山。

“一山之隔,一如天堂,一如地狱。传说在那毒瘴之地,也有人生存,他们被中州人称之为蛮族。只是不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如何生存?”沈离的目光越过悬崖,望着那南蛮十万大山,有些出神。

“听说由苏比县城向东偏北,渐渐繁华。到那中州居中之地,那处有天子国名大禹王朝,为万国来朝之地。传闻那处更是花团锦簇,仿佛人间天堂。不知那大禹王朝,到底离这里有多远?”沈离的思绪越飘越远,目光中满是对那传闻中的大禹王朝的向往之色。

“该下山了!”发了一怔呆,沈离轻叹一声,神色有些怅惘。

一路跌跌撞撞,已不是原来上山时走的路。不知过了多久,沈离兜兜转转,却仍是在半山腰晃荡。眼看已过了正午,离下山却仍有两个小时的路程,他却毫不心急。

终于,他的目的地到了,那是一个山谷。三面悬崖峭壁,一面则是一个形如葫芦口状的入口。入口处被茂密的灌木丛遮挡,极为隐蔽。如果不是沈离某次机遇巧合之下钻进去采药,估计还发现不了。

进入山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柔软的绿茵地,上面是一丛丛结着各种各样的小花,散发着让人心旷神怡的清香。时值夏天,但在这山谷中却是姹紫嫣红开遍。空气中沉淀着丝丝清凉,让已是汗流浃背的沈离因突然间的气温变化打了个冷战。

草地的更前方,是一块延伸到极远处的湖泊。湖水清澈,湖水深而显得有些幽蓝。一阵阵微风不时拂过,荡起一层层皱褶,空气中混合着花草芬芳与泥土的清香,闻之忧烦顿消,湖泊并没有名字,村里也没有关于它的传说,沈离索性自己将它取名为莫愁湖。

将药蒌放到一边,沈离一溜儿跑到湖边,捧起一捧湖水便往脸上洒,只觉一股清凉的感觉涌上心头,浑身像吃了人参果般地熨贴,三万六千毛孔徒地舒张开来。接着,他将衣服一脱,就那么跳入水中,溅起阵阵水花。

不知过了多久,沈离终于舍得爬上草地,穿戴整齐,从药蒌底部掏出一个粗布包。

布包打开,里面是一本残缺得十分严重的书,纸张粗糙,墨迹浅淡,不少书页还残缺一半。线头裸露,只有封面,却无封底,分明是从一本书卷上撕下来的半部。书的封面,却是《儒经》二字。

这本书的卖相极烂,但沈离却对它视之为珍宝。这本书还是他花费一株极为少见且珍贵的药材自苏比县城里的药铺和仁堂换来的,据说那和仁堂的小公子读的这本书中的秀才。

“天人合一,蕴浩然之气。格物致知,道卷自成,神鬼辟易……”翻开封面,沈离手指轻轻抚过首页上龙飞凤舞般的几行字,神色间有些迷茫。沈离并不明白这几句的含义,只觉有些玄奥。偶尔看它时会有灵光一闪,隐隐抓住了什么,但要仔细想来,却又一无所得。

但先前在山顶上的一番书写,却又让他有一丝丝感悟,故此有些发怔。

沈离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家里读不起私塾,更不用说请先生。如果他生性愚钝倒也罢了,偏偏他却极为聪明。据他那过世的父亲所说,他出生时,正值大雨磅礴,恰好一位书生来他家屋檐下避雨,他父亲灵机一动,便请那位书生为自己的儿子取个名子,虽说按习俗是三月取名,二十取字,但穷苦人家,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书生也不推辞,沉呤半晌,道:“前长离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长离者,凤也,雨师也。”接着又望了望外面如串线的大雨,皱眉道:“大雨倾盆,水之溢也。少日,离者,火也,日也。便取名沈离罢。”沈父又问字,书生接道:“长离便是,长离者,德才俱备也。”于是,沈离的名字便这样定下来了,沈离,字长离。因此,他爹说,你注定要做一个读书人。

也许借了那书生的吉言,沈离自幼便聪慧异常,尤其喜欢读书。只是无老师耳提面授,读着这些圣贤文字,终有不少疑惑。但自己慢慢咀嚼,却也让他回味无穷。

说也奇怪,每次来到这莫愁湖,他就感觉与别处不同,心中特别清明。在这里静思一番,往事里读书时遇到的疑惑都会迎缝而解。

而今天,更是清晰地感觉到这山谷的不同,仿佛多了种灵性。

不知过了多久,沈离收起书卷,留恋地望了山谷一眼,又将自身整理一翻,背起药蒌转身离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