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吴承恩拎着脑袋写西游记》第四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是要用仁治国

第四章·

用《忠义水浒传》当广告

却说李春芳向吴承恩和沈坤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关于那帮孩子的往事,最后说:“在我的心里,那帮孩子个个都是视死如归的英雄。开 心 文 学 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但他们谁也没有犹豫,更没有后退。最让人可歌可泣的是面对‘后党’分子对他们的凌辱和拷打,他们没有说出实情,没有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而是像钢浇铁铸一般,从容地走向了死亡。他们不是人,而是天神。今天烟雨楼之行,我忽然知道了他们的另一面:他们其实也是人,他们有自己有感情,他们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他们一定彷徨过,一定动摇过。他们在这里频频聚会,肯定是在寻找一种精神寄托,然后用家乡的荣誉,家乡的骄傲和亲人对自己的希望来相互安慰,相互鼓励,才又揩干眼泪,怀着必死的决心重新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烟雨楼呀,我李春芳来得太晚了!”

李春芳说完,三人默默地向前走着,谁也没有吱声。他们完全能够想象,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那帮孩子是把自己的命运跟嘉靖皇帝系在了一起,跟国家系在了一起。不仅仅是站在金銮殿上的孩子会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就是安插在军队里的孩子们,只要一个环节出了差错,他们都难逃灭顶之灾。他们把烟雨楼完全幻想成自己的家乡,频频来聚会,频频来告别,当时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壮情景啦!

三人默默走了一程,吴承恩忽然神经质的大声嚷了起来:“嗨,我明白了。”

沈坤笑道:“汝忠兄,你明白什么了?一惊一乍的,吓了我一跳。”

吴承恩道:“我住的官驿里,有一个叫尤广义的贡生,是承天府人。他来京城候选,前后不足一个月就得了实缺,因而大家背后议论,说什么的都有。他听到了一些闲言碎语,竟像蒙受了奇耻大辱一样,站到庭院里大声叫骂。当时大家都不理解,觉得他像个小女人。现在我明白了,他应该确实是受了冤枉。”

沈坤道:“说说你的理由。”

吴承恩道:“大家都说他有个表兄在军队里当官,是个千户。千户的官并不大,不管是走关系还是使银子,事情都不会办得这么顺利。现在听了子实兄的介绍,我明白了,这个千户必是当年那帮孩子中的一个。”

听了吴承恩的话,李春芳立即接腔:“有道理。吏部的那些官们,个个欺软怕硬。他们肯定是从尤广义的履历中弄清了某种关系,不敢使绊子,这才让他顺利的得到了实缺。”

吴承恩道:“我一共只见过尤广义两次。他给我的印象是迂腐,圆滑处世的能力严重不足。现在看来,也许是《阳春白雪》培养了他的人格,兰台雄风铸就了他的正气,他才显得不圆滑有些迂腐。”

李春芳是嘉靖皇帝身边的人,他对嘉靖皇帝的所思所想要比一般人了解。嘉靖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也能有个正确的定位。吴承恩话音刚落,他便道:“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汝忠兄刚才一番话,让我对皇上又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沈坤道:“愿闻其详。”

李春芳道:“我烂熟战国策,通晓列国志。深知秦国实行的是苛政,对敌对的家族和民族,一律斩草除根,不让其死灰复燃。楚国实行的是仁政,对敌对的家族和民族采取教化手段,达到大家和平共处的目的。只因我此前没了解透承天府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对皇上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阶段。现在我彻底明白了,皇上是受了家乡文化的熏陶,继承了以仁治天下的政治思想,”

吴承恩知道李春芳是嘉靖皇帝的吹鼓手,他的话不能全信,便笑道:“子实兄,你能否举几个实例来证明你的说法?”

李春芳道:“生活中的小事,说了你也不会相信,我说几件人人知道的大事,你就明白了。”

于是,李春芳简单地梳理了一下嘉靖皇帝的半生:

嘉靖元年(1522),年仅十不利于长篇大论,所以,中国在元末明初才开始出现话本小说。这种话本小说篇幅短,文采差,只有主要情节,完全靠说书艺人在临场中自行发挥。

嘉靖皇帝组织朝中顶尖文人修改、官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开了中国长篇文本小说的先河。由于它“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又由朝廷刊刻面向全国大力推行。所以,社会影响巨大。嘉靖七年,嘉靖皇帝再一次组织朝中顶尖文人修改、官刻《忠义水浒传》,又一次在全国掀起了波澜。更重要的是嘉靖皇帝推行一条鞭法,使中国萌芽了资本主义,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文学界也不例外。一时间什么杂剧、传奇、志异、医药、文选等出版物如雨后春笋。仅嘉靖年间出版的图书,就超过了此前一百多年出版物的总和。除了活字印刷,嘉靖年间还出现了石印、水印、彩色印,让死气沉沉的图书、布匹变得鲜活引人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后来的《三国演义》,《忠义水浒传》就是后来的《水浒传》。当时修改、官刻它们的时候有朝廷“白皮书”的性质,因此它没有作者署名,仅有“郭勋刻”的字样。同时,也不好确定它的作者。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例来说,一、它从宗旨、篇幅、文采等多方面都已经超越了《三国志演义》,还署它的作者是“中原罗贯中”显然有些不妥;二、虽然是嘉靖皇帝组织修改的,署名嘉靖皇帝也不妥,这不仅仅因为嘉靖皇帝是帝王,更因为他仅仅只是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后人因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没有作者署名,便胡思乱想,臆断其有无。有的说它的作者是张三,有的说是李四,还有的说是王五刘麻子,并列举了N条理由X条证据。最后争来争去还是署名了“罗贯中”。署名“罗贯中”也对也不对。对的理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在《三国志演义》的基础上修改的,不对的是《三国志演义》又是在《三国志》基础上修改的,罗贯中也不能算最原始的作者。

按后人的话说,《三国演义》是由一个创作班子完成的,总编是嘉靖皇帝,编委会成员有郭勋、杨慎等人。《水浒传》亦是如此,总编是嘉靖皇帝,编委会成员有郭勋、费宏、杨一清等人。这些都是题外之话,表过不提。

淮安远离京城,吴承恩又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朝廷高层发生的事情,他根本不可能知道。就是京城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冲击波也到不了淮安。所以,李春芳讲述的帝后皇权之争以及承天府那帮孩子的故事,让他闻所未闻,也让他热血沸腾,恍如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一座山一条溪的故事显不出大手笔,一个侠士一个美女描不出恢宏的画面。一个帝王,一群将相,一个王国的兴衰存亡,那才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天地。

滞留京城的吴承恩思想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心情特别烦闷,在沈坤的提示下,他真产生了要写一写嘉靖皇帝,写一写承天府那帮孩子的想法。他要写一部传世佳作,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说书卖艺在当时已成了一个热门行业,茶馆、闹市、车站、码头,到处都回荡着说书艺人抑扬顿挫的声音。李春芳是嘉靖皇帝身边的人,比较了解嘉靖皇帝和那帮孩子,从李春芳嘴里,吴承思当然也知道了个大概。最让吴承恩感到惊讶的是那些说书艺人嘴里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嘉靖皇帝和那帮孩子的影子。于是,到处听书便成了吴承恩一天到晚要干的事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