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蜀汉际遇三国之徐州基业》三国兵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团成员曹操带兵镇压青州黄巾军,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他从中挑选精锐,扩充自己的队伍,组成新军“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借口洛阳残破,把汉献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许县,暂定许为汉都。同年,鉴于长期兵荒马乱,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各地粮食和兵源都发生危机,曹操又在许下募民屯田,以后更在其势力范围内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这样,曹操在军事上有了精锐强盛的部队,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础,再加上他能够笼络豪强大族和士夫官僚,善于招贤用将,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时能够在军事上和他进行较量的,只有刘备和孙权两股割据势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自己为相国,以后又封为魏公,进爵魏王,国家大权一手独揽,使东汉帝国名存实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汉皇帝;又过一年,孙权在江东自称吴王,以后又进称吴皇帝。三国分立对全国来说,似是分裂,对各自地区来说,却是一片较广大地区的统一。这种局面维持了四十多年。二六三年,魏军伐蜀,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二六。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

中央军-大将军——|

|——外军-都督诸州军事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陈傅良对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公元二三零年,吴大帝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可见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

东吴军队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组成,以山越为兵,仅见于记载的已不下十余万。西晋灭东吴时,接收其军队二十三万。东吴军队有许多不同名号。《历代兵制》:“兵有解烦、敢死两部,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及健儿、武射之名非一,调度亦最无法。”这里列举的也很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东吴军队有下列名号: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大约都是屯驻在京城以外的队伍,分属前、后、左、右四军。还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勇敢、虎射吏等名号的地方兵。从义士、健儿等名号推测,这些地方队伍可能大多为东吴豪族将帅厚养的子弟兵。《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可见这些队伍与其世袭将领的关系非常特殊。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