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永乐开始》第三节 小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高乐发现自己身体很奇怪,酒是越喝越清醒,睡眠也很少,记忆力惊人,身体的力量、灵敏、协调、耐力也是好得不得了,到如今他也不知道自己是穿越还是做梦,他懒得多想此事,反正是人生如梦,由它去吧,能够重历一下人生,也是难得的机会。现在是站稳了脚跟,可今后何去何从,他有些『迷』茫。

来到这里快就算是一桩功德,没承想4年时光,一击而中,搞出如此大的成绩,“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境界老人家真真儿的体会到了。

今日弟子们在自家院子里宴请师傅师母,徐家三公子也来捧场,对于弟子们敬酒自然是酒到杯干。刘老先生心里当然明白,弟子们的成绩与其说是自己的教导,不如说是孩子们自己的功劳。尤其是那高乐的引导手段,备考方法让老先生叹为观止,觉得教书过程中自己也是开窍不少。刚刚徐海提起明年的大考,让老先生沉寂多年的心又活动起来。

酒席散去,安顿好大家休息之后,和赵萱在一起的高乐心情不错。几年来自己和这些无邪的孩子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当初教书的时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备考方法在这个时空得到验证,不高兴是假的。

当初生活刚刚安定,高乐就开始观察和思考,包括科举制度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始于隋,制度创立立刻打破了官员由门阀尤其是北方大门阀垄断的局面,如同历史上任何大的进步改革都会导致改革者本身结局悲惨一样,隋朝也随着北方大门阀利益受到巨大冲击后的反扑而灭亡了。而他的继承者却从中得到了大好处,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商鞅变法、秦始皇集权、王莽新政、杨广大运河和科举、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莫不如此。

科举制度发展到如今,高乐觉得朱元璋和朱棣两人的科举选材目的『性』很强,首先是重『操』守品德,忠于帝王,重视民生,所以考四书五经,类似品德教育,多年的学习,使大多数士人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观和方**,这是基础和敲门砖,真正选材是殿试的策论,那些人才是中高级官员的预备队。

就高乐看到的社会状况,这种方法无疑是可取的,至于以后随着生活安定、文风渐盛,人口增加,知识分子的人数大幅增长,考试难度加大,还采取这种方法肯定是变态了。

不大幅增加官员数量的前提下,能够采取什么新的人材选拔方法,为知识分子找出路,高乐思索很久也没有结果也就不想了。有道是“大局不清,小事不明”,看清局势后,应试方法就是技术手段了,这些高乐并不陌生,虽然内容不同,方法却相同。加上一个老秀才和徐海在身边,通过小试自然问题不大。

看来还得研究一下乡试会试的备考方法,如果能成没准儿以后可以开个书院,把刘老先生推到前台,教育兴国也是一条出路不是?正好几个对理综感兴趣的兄弟也好有个出路。

酒后的思维比较活跃,似乎手脚也比较活跃,不知不觉间高乐的手就跑到女孩衣服里面去了,高乐的思索被女孩的喘息声打断了。

“你看谁做你的家长比较合适?”停下手里的动作,高乐问的有些突兀。

“师母,啊,去你的。”

“哈哈,我找徐大人如何?最好王大人提亲。”怀中女孩儿不知是在点头还是颤抖。

十月初,徐德勇和徐进父子二人得到明皇的召见,并参观了改进后的履带拖车,完善了转向装置。型号分为四种,一是全甲战车,全封闭6-8匹马拉动,载重一万斤,可装载火铳手、火炮手和弩手12人,臼炮2门,草原丘陵地形每时辰可行20里,一是轻甲战车,半封闭4-8马拉动,最大载重1万2千斤,全速冲击每刻行进7里。车体履带和零件相同,并可快速组成车阵。

另两种属于运输车,分军民两种,马匹不受保护,军用型除车体坚固运载量大之外,还可与战车一起组成车阵,车厢也具有一定防护力。

朱棣看完演示,陷入了思索,作为身经百战的统帅,帝国的掌舵者恐怕比东西的制造发明者还要明白这东西的重要『性』。作为战车,由于有良好的地形适应能力和大载重量带来的超级防护力,步骑配合加上火器使用,足以在草原作战中改变战争模式。

同样作为运输车辆,他的出现减轻了对运河漕运的依赖,对路况的不挑剔,足以改变长江中游和北方中西部的交通运输状况,极大促进两个地区的交流和发展,使得整个帝国的发展更为均衡。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