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时天下》第123章,企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工钱是按照一个月来结,这一点是韩明瑜提出来的。古代的工钱结算是没有统一的,通常来说官员是按照年俸来给(用米代替),民间的情况就更复杂了。因此,他统一了光化军工钱条例,所有行业都必须月结工钱,包裹官府也是一样。

科学院颁布的招工条例,便是依据这个草案而来的。

为了筹备开采和管理,科学院按照韩明瑜的建议,在部门之下成立一个矿务部,专门负责管理矿场的运营工作。

光化军老百姓在看到官府招募工人的消息之后,响应的人非常之多。

在古代最大的产业是农业,光化军虽然给每个老百姓都安排了土地。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从事农耕,而且目前也不是农耕的季节,再者农耕是一个长期作业的活,忙碌一年之后才能有收益。

而当上了工人就不一样了,每个月都有工钱,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还能解决温饱问题,何乐而不为。

仅仅两天之后,矿务部就招募到了300多名矿工。因为目前还不确定铁矿山能容纳多少人开采,所以对招募的工作并没有明确指标。等到铁矿山调查结果出来之后,如果人数太多可以筛选一部分;只多一部分的话,可以分配成两支开采队伍,轮流开采;至于人少了的话,还可以继续招募。

在科学院前去深入调查铁矿石的这段时间,科学院留守的工匠依然在努力的工作着。他们召集了许多学徒,加紧生产采矿的工具,以及将蒸汽机改造成适合进入矿场的工作机器。除此之外,民政司也在城内号召老百姓们兴办一些冶炼铁矿石的工厂。

前期在铁矿山没有完全发展成小镇之前,矿石必须是运回到光化军城内来冶炼。

当然民政司的此举,也是想借用铁矿山的资源,来带动民间工业的发展而已。

转眼间进入了八月。气候渐渐转凉,已是秋季了。

经过一番筹备和发展,光化军在这个八月份获得了很大的改观。首先是官学学堂正式开课,第一批申请入学的学生到达了100多人,其中大多是一些少年儿童,至于青年们要么得忙着重振家业,要么就已经被光化军制置使府衙招募为吏员了。

年少的学生倒还方便一些,因为官学本来就缺少课本,若真是要读经史子集的话,只怕十个人看一本书都不够用。而这些孩子是从启蒙教育开始,也就是教他们读书识字就可以了,通常是要求背诵《千字文》、《百家姓》和《三字经》这三本书,但如今课本不够用,只要是一本书都可以拿来让这些小孩们认字。

除了官学之外,光化军陆军军官学堂也成立了。

为了军官学堂的事情,韩明瑜在前段时间还来往襄阳城好几趟,专门与岳大帅商议,请一些岳家军的大将到学堂来讲授战略经验。

军官学堂没有固定学习地址,主课堂暂时是在军营里,随便搭了几个帐篷就可以了。第一批学员都是军营中主将推荐的兵士,人数不多,只有的。

军官学堂主要以四个教育方面来授课:

第一就是提高学员的文化素质,自然就是让他们读书认字;第二就是教授《孙子兵法》篇章,并非是让他们能领悟其中奥义,而是让学员们能知道《孙子兵法》各个篇章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翻译《孙子兵法》而已;

第三个方面是政治熏陶,向军官灌输一些“忠、义、信、勇”的道理,这个方面便是请官学的老夫子来授课;至于第四个方面,就是实战演习,通常是让学员自由发挥领导能力,也会让岳家军有丰富经验的将领来指导。

军官学堂暂时只开设速成班,一期为四个月时间。

等到日后条件成熟了,军官学堂还会增设正则班(常规班)和深造班。

又过了半个月的时间,光化军民间第一所纺织厂成立了。这是光化军老百姓自己集资开办的一所工厂,当然也是响应了官府筹备冬天衣衫的号召。纺织厂虽然比较简陋,而且大部分原材料还要从襄阳城购买回来,然后利用手工缝制出一套套成衣。

因为秋天来了,冬天也不会太远。

光化军的老百姓们正是需要过冬衣衫的时候。纺织厂生产出来的所有衣衫,是暂时赊账方式卖给老百姓,当然中间自然是官府出面作保。所有赊账的衣衫,必须在明年开春之前偿还所欠的钱财,否则官府将收回土地做为惩罚。

其实一件衣衫的价钱不算太贵,韩明瑜相信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光化军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收入,偿还债务还是不在话下的。

除此之外,黑商队也在这段时间找到了韩明瑜,要求立刻在光化军购买一片土地,用来修建仓库和商队据点。

经过一番交涉,黑商队与韩明瑜达成了协议,在光化军城北的郊区,拨出面积一百亩的空闲地,以一次性出售的方式卖给黑商队。同时在这一百亩的空闲地上,黑商队拥有绝对主权,谁敢擅闯可以先斩后奏。

听到这个要求之后,韩明瑜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商队的观念与几百年的美国十分相似了,这样强调土地所有权。当然,黑商队这么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这一点他也能理解,毕竟黑商队进行的走私买卖,许多不能公开露面的商品都得严加保密,绝不能露出任何马脚。

这一百亩地黑商队以3000两白银的价格卖下,这个数字算得上比较庞大了。在光化军这样边境城市,土地其实是不值钱的,以3000两的价格甚至可以在临安城买下上等良田一百亩。

韩明瑜在接到这笔银子之后,心中虽然有些奇怪,可是既然黑商队财大气粗愿意给这么多,自己正好缺银子,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并没有多询问什么原因。

此外,黑商队修建货仓的工程,也是就地在光化军招募人力,这样又临时解决了光化军老百姓的一部分就业问题。

七月月底的时候,铁矿石的所有工序都完成了。

经过长达十天的勘测,这个矿洞发生过好几次坍塌,有几条矿脉已经被掩埋了,只剩下两条不算富裕的矿脉还能继续开采。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蒸汽机已经改装成了挖掘机,随时都可以打通那几条被掩埋的矿脉。

经过工匠们的裁定,这座矿山可以容纳150人同时开采,而招募的矿工已经达到了500多人。不过矿务部并没有对这些工匠进行筛选,而是全部录用了。按照150人为一个工作队伍,一共分成了三支队伍,每天一支队伍只工作四个时辰,轮换着来进行开采,全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

多余的五十个工人,则被调来负责矿工们的后勤工作,以及运输矿石的工作。

在正式开采之前,科学院对所有矿工都进行了十天简单的培训,包裹如果使用工具(蒸汽机、锄头等等),以及矿道里面发生突发情况时的自救手段等等。当然如果真的发生矿难了,这些手段也不知道管不管用,仅仅只是图一个心里上的安慰罢了。

在所有事情都准备完毕,开采铁矿的工作便正式开始了。

而铁矿石所衍生出来的其他产业,韩明瑜也正在积极的扩张当中,六月底时候曾经号召光化军的老百姓开办一些冶炼厂什么的,可是显然冶炼厂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仅需要特殊的工具,还需要一定的手艺才可以。所以只到今天,民间并没有任何响应。

在不得已之下,韩明瑜只好将卖给黑商队土地所赚取的3000两银子全部拿了出来,从襄阳城、鄂州城以及江州一带购置了许多原材料,在光化军城外的小县城里面,架起了十二座炉窑子。同时,他还要求科学院马上开始培训学徒,让学徒学会冶炼和锻造

要求培训学徒冶炼和锻造的命令,原本只是内部颁发给科学院的命令,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在整个光化军都传遍了。传遍一个消息并不能算什么值得一提的大事,但是这个消息所引发的后果却是十分巨大。

如今光化军基本恢复稳定,老百姓们都渴望着能安居乐业。然而“安居”的目的暂时达到了,可是“乐业”却还没有预期。城中许多空闲的劳动力,都有待被利用和调动。因此当老百姓听说官府现在急需铁匠,立刻就跟风开始学习铁匠工艺。

一时间,光化军上上下下立刻就掀起了一阵铁匠热潮。

不过这件事不算坏事,最起码韩明瑜是这么理解。

因为在他的设想当中,当铁矿的资源充足之后,光化军的民生事业也发展稳定起来了,自己势必会大力提供工业的发展。

在他的计划当中,已经打算在两个月之内,建立第一个兵工厂。利用铁和铜熔炼出钢,再用钢打造成兵器。

当工业大力发展的时候,自然是需要非常众多的工人来支持生产线。古代没有什么自动化机械生产,更别说能有什么水流线生产模式了,所有量产都是需要人力为基础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韩明瑜每天晚上在府上,都会画一些新式武器的图纸。他本来想尝试着研究一些先进的武器,比如火枪或者大炮之类的热武器。只可惜自己在二十一世纪接触的这一类东西不多,火器的原理根本就不了解,硬着头皮画出来的结构图,也全部都是一些瞎想的情况。

他自然不能把没有任何根据的图纸拿出来,让科学院照着去研制,这样做只能浪费材料、浪费人力和浪费时间。

虽然火枪和大炮不好发明创造,但是他还记得中学时候上过的物理课,清楚的明白炸弹的爆炸原理。炸弹的爆炸原理,其实就是利用火药在有限空间里爆炸,引发力量的膨胀,造成空间爆裂。

假如包裹炸药的外皮是玻璃罐子,一旦点燃火药,火药的作用力在玻璃罐子里面迅速膨胀,就可以将玻璃罐子挣碎,玻璃罐子的碎片四处飞射,就能造成杀伤力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土制炸弹。而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所制造的炸弹,差不多就是这种类型,只要原材料充足,一个人一晚上就能制造几百支这样的炸弹。不过这样土制炸弹的安全性低下,同时爆炸威力也不可观。

其实就在如今宋金交战时期,金人也早有发明了炸弹这种武器。

据说在大约在13世纪初,金人学会了制造火器,并发明了铁制炸弹,金人称为“震天雷”,宋人叫它“铁火炮”。

这种炸弹用抛石机发射,弹壳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形、葫芦形、圆体形、合碗形四种。其中罐子式的震天雷,口小身子粗,壳厚2寸,内装火药,上安引信。投掷或发射出去,爆炸声如雷灌耳,弹片炸起,可钻透铁甲,杀伤力相当大。1221年,金兵攻蕲州时,曾用震天雷轰击,给宋军以重创。

1232年,蒙古兵进攻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在攻城器械“牛皮洞”的掩护下,挖掘城墙,城上守军开始用矢石反击,毫无作用。金兵遂用一只“震天雷”沿城墙用铁索吊下,发火后,“其声如雷,闻百里外”。城下攻城掘墙的蒙石兵连同防护用的“牛皮洞”皆被炸成碎片。在当时“震天雷”的爆炸威力是十分惊人的。

而到了1277年时,蒙古人阿里海牙攻广西,宋将马暨率兵守卫静江(今广西桂林),三个月后静江陷落,马暨的部将娄钤辖率领250人退守月城,蒙古兵合围月城十余日,娄死守不降。这时城内因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难以继续坚持。

娄钤辖便站在城墙上大喊:“我们太饿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给我们一些吃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命。”蒙古人信以为真,派人送去几头牛和一些米,娄的部下接过食物,又关紧城门。蒙古人登高瞭望,只见宋兵忙着煮米、宰牛,各司其事。吃过饭后,宋兵气力鼓足,便吹起号角,擂响军鼓,蒙古兵以为他们要出战,整甲以待。只见宋兵拥出一门大火炮,点燃引信后,立即爆炸,声如雷霆,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余人皆被炸死,连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许多。足见这种铁火炮的威力之大。

当然,之所以会先把宋兵炸死,极有可能是火炮操作不当,发生了炸膛的情况。

古代人所称的“铁火炮”,与现代军队装备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时的火炮,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大型地雷,形体笨重,其爆破性强,但不具备发射机能。那时借助抛石机或人手抛掷,所掷距离有限,而且目标难以准确,多用于炸毁敌方的城防设施,在攻守城的战役中使用最多。

虽然说金人发明了这样厉害的火器,但是金人所用的火药,全部都是降服的汉人制造出来的,金人自己是不会生产火药。

而且这样的“铁火炮”,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杀伤敌人,还是用人震慑敌人。

古代人都是孤陋寡闻的,而且又迷信,“铁火炮”爆炸产生的巨响,让不明事理的人误以为是什么神魔鬼怪在作祟,非常容易打击人心和士气。

韩明瑜现在一点不担心金人会用这些玩意来对付自己,如今距离金人学会有火器差不多还要七、八十年的时间。只要他能提前制造出火器,先一步用在对付金人的战场上,势必会让金人惶恐不已。

因此,他虽然没办法改进土制炸弹的,但是只要炸弹能发出巨响,哪怕杀伤的效果不理想也不要紧。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光化军正处于井井有条的发展之中。

铁矿石的开采风风火火,每过十五天的时间,就会有一批铁矿运回到城内来冶炼。

冶炼工坊按照韩明瑜的建议,尝试着用铜和铁混合在一起熔炼,果然熔炼出了一种全新的金属。钢的质量要比铁和铜都好得多,坚硬而有弹性,并且还不容易生锈。这两个月来一共生产出了足足一吨的钢,当然前面因为试验阶段也浪费了几百斤的原材料,就忽略不计了。

只可惜,铁矿是可以开采得来,但是铜却不好弄。先前的铜都是拿城中废弃的兵器熔炼得来的,如今铜已经没了,冶炼钢筋的工作只好暂停下来。冶炼工坊只能继续将矿石冶炼成铁,其间按照需要,生铁和熟铁都是有的。

韩明瑜计划将唯一的一吨钢,全部用来锻炼成武器。钢的质量要比铁和铜好多了,在冷兵器战场上的杀伤力,肯定会大大超过以往的兵器。

因此,为了配合锻造武器,他果断的在南县城开设第一所兵工厂,取名为襄阳军械所。军械所开设了三个部门,第一个是冷兵器锻造,第二个是火药制造,第三个是大型兵器研发。

襄阳军械所隶属于科学院麾下,与矿务部并列为同一级别的政府单位。军械所的成立,立刻又带动了光化军人力资源的运用,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早先因为掀起了一阵学习铁匠技术的热潮,铁匠的资源十分充裕,军械所仅仅花了三天时间,就招满了500名工匠。

当然,这些工匠仅仅只学会了铁匠的基础伙计,他们做做体力活还可以,然而要是让他们发明创造那就有些困难了。

为此,韩明瑜在襄阳军械所成立之后的半个月,又依附襄阳军械所开办了一个进修学院,取名为“襄阳军械工艺学堂”。这个“襄阳军械工艺学堂”与“陆军学堂”一样,刚开始十分简陋,完全就是在军械所的工厂里面上课。

开设“襄阳军械工艺学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工匠的发明创造能力,让他们思维活跃起来,不要拘于形式,不要把自己当作体力活劳动者,更不要不思进取。在这个“襄阳军械工艺学堂”里,科学院十三个工匠成为教师,同时韩明瑜一有空闲也会亲自来教授一些二十一世纪的工业科学法则。

比如:活塞运用,杠杆运用,滑轮运用,以及一些基础的物理科学等等等等。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