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汉帝师张子房》第二章 出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出生

夜深,万籁俱寂。.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相府书房,一灯如豆。大韩国相姬平侧卧于席上,而管家姬福则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房内不停走来走去。那胖胖的影子倒映在书架上,像足了一个滚来滚去的大冬瓜。

“阿福啊,你能不能停下来,老爷我明日还要入宫与大王议事呢”

“可是,夫人她……哎……还不到日子怎么就要生,这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姬平摆了摆手,房内复归寂静。

“哇……”随着一阵微弱的婴儿哭声划破寂静的深夜,管家姬福的胖老婆风风火火的从内屋冲了出来,边跑向书房边喊“生了,相爷,夫人生了,夫人生了……”

“咣当……”也不知姬福撞到了什么家什,门帘一掀,胖老婆刚要进来却被姬福瞪了一眼,忙站稳脚步,看着姬平起身,谨声禀道“恭喜老爷,夫人生了个公子”

姬平眼睛一亮,掳须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夫人怎样?”

“母子平安,恭喜老爷又得贵子啊”

“那是自然,咱们姬家人丁兴旺,开地公的事业后继有人啊。老爷,请给小公子取个名字吧”姬福也笑道。

“虽虚惊一场但得此良讯,此子就名为‘良’吧”

“姬良,好名字。恭喜老爷,贺喜老爷……”

阖府上下俱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姬家正面临着一场灾难;更无人想到,这场灾难只是成就一代谋圣的起点。而这个早产两月的婴儿正是后来的大汉帝师——留侯张良。这一年正是韩桓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51年)

由于姬良是早产儿,所以阖府上下对其都非常关心,而乳母则更是尽心竭力。足月后,姬良和乳母被送到姬氏食邑封地襄陵龟山生活。因为姬氏张姓先祖张老规定:姬家子弟一般都在成年后进入韩**队历练之后方能任职于朝堂,在此之前须在封地生活学习。这位张老,字孟。春秋晋悼公初在位时,因其敏睿有智有谋而且忠实,被任命为新军侦察元侯,类似后世的军事侦察长。晋悼公二年,公元前572年,张老又被提拔为中军司马,成为最高的军事执法官。三家分晋后,韩康子定韩都于平阳时,封张氏食邑于平阳左近襄陵的龟山地方。韩康子之后经过武子、景侯、列侯、哀侯、懿侯之后,张良的祖父张开地又先后担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执政宰相,张良的父亲张平又担任悼惠王的执政宰相。姬公子世家“五世相韩”的原因正是因为张老的这一规定促使姬氏张姓代代人才辈出。姬平的这个安排无意中令体弱多病的姬良逃过一场大劫。

姬良出世一年之后,公元前250年,一场瘟疫席卷韩都新郑,为国势日下而操劳日久的国相姬平忧愤不已,最终也未能躲过这一劫难,染病身亡。几年后,随着韩桓惠王“疲秦之计”的弄巧成拙,一条“郑国渠”非但没有耗费秦国的国力,反而又使其国力大增,多出十数万带甲控弦之士,疲秦之计变成了强秦之策,而对韩国,却意味着真正覆灭的开始!

注1:关于张良出生地。《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后汉书注》云“张良出於城父”,城父县属颍川也。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韩也。”由于太史公没有详细记载,因此他的籍贯便被众说纷坛,有说是郑州新郑,有说是河南禹州,还有说是安徽亳州,开封延津天洲等等,这里采用的是襄陵龟山。

注2:张良的本姓。张良本来并不姓张,他本姓姬。姬姓是轩辕皇帝的姓。我们现在常说的“姓氏”,在远古时代,是被分开使用的。在母系社会中,人类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孩子只从母亲那里继承来一个“姓”,比如说,母亲是刘姓,孩子也就是刘姓。而随着男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孩子们开始也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氏”,比如说,父亲是王氏,孩子也就是王氏。在父系社会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只有贵族才可以拥有氏,贫贱的百姓是没有氏的。到了三代时期,父系社会完全的被巩固了,这时候,孩子已经不从母亲那里继承“姓”了,而是从父亲那里继承“姓”,而“氏”这用来表示一个大姓的旁支,就是一个大家族的附属小家族,汉语中“支”这个字,最初就是“氏”字,后来逐渐演化出“支”字,用来表示附属的意思。那个时候,每个家族有个大姓,但是因为家族成员迁移,升官,或者发生什么异常等情况,往往会有人改一个“氏”出来纪念,而这个人的后裔,就延续使用本来的大“姓”和改出来的新“氏”。那个时代不但姓氏经常被更改,名字同样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被更改。

黄帝姓公孙,因为他在轩辕丘居住,所以给自己起名字叫轩辕,全名叫公孙轩辕,后来又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附近,所以就给自己起了个“氏”,叫“姬”,他的后人就以“姬”为姓,所以也往往称呼黄帝为姬轩辕。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子,帝喾有一个叫后稷的儿子,当然姓“姬”,他是周文王姬昌的老祖宗,姬昌的儿子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周武王姬发。姬发死后,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当时年纪还小,他把一片梧桐树叶剪成一个圭的形状,封给了自己的一个名叫姬虞弟弟。姬虞是很聪明的孩子,他拿着这片梧桐树叶找了大名鼎鼎的周公,周公姬旦就对成王说了一通什么君无戏言的大道理,于是真把姬虞这个小孩子封到了晋,就是现在大约山西那块地方。

到了春秋时期,姬虞的嫡系血亲后人,有个叫姬桓叔的,桓叔有个孩子叫姬万的,这个孩子因为有功于晋,所以被封到了韩原这个地方,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氏”,叫做韩,于是他也被称为韩万,他的子孙就开始姓韩了。(这段记载,是春秋左传的说法,跟《史记》有些许出入。)

韩姓的后人渐渐坐大,到了韩宣子的时候,他就跟魏献子、赵武子(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三个人瓜分了晋国的封地,创建出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三国。

张良的家族是韩国的贵族,也是姬姓,所以张良本名姬良,有一种说法,张良的祖父因为有功,被封到张地,所以给自己起了个氏“张”所以子孙后代都姓张,但是据考证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样的,著名的博浪沙袭击令秦始皇大怒,满天下的抓袭击他的人,我估计也是有人供认出了姬良,搞得他逃到了下邳,又把名字改成了张良。

附:张良后裔人口众多,约占张姓人口三分之二,随着社会稳定,生活富裕,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修编整理家谱之风逐渐兴盛,明确是张良后裔的张氏家族越来越多。张良为《张氏通谱》第80世,张良祖上自66世至74世,为晋国大夫。75世至79世,五世为韩国相国。家族迁徙记载明确,担当职务,生平事迹记载的都十分详细,现摘录如下。

家谱记载:

70世张侯,晋齐鞍之战中,立功而史载《春秋左传.成公》。因功而封解州(今山西运城解州镇),建立诸侯国------张国,张国故城遗址在山西永济市开张镇东开张村。居曲沃(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大营镇南曲沃村)子:张老。

71世张老,为晋大夫,拜中军司马,以善颂而被世人称颂,因此记入《春秋左传》。子二:张君臣、张善勋。

72世张君臣,为晋大夫,父荫,拜中军司马。子:张趯(t)。

73世张趯,为晋大夫。《春秋左传.昭公》记载其事迹。子三:张骼、张髓、张体。

74世张骼,为晋大夫。《春秋左传.襄公》有记载其事迹。子:张孟谈。

75世张孟谈,为赵国谋臣,《史记.赵世家》及《中华文明大博览》记载,张孟谈为赵国宰相。曾策反韩魏与赵联合,反击知伯,解晋阳之围。灭知氏,三家分晋后仕韩,由晋大夫上升为韩国的世卿。由曲沃迁居河南郡(有的家谱记为‘迁居廪延天洲’)。子:张进明。

76世张进明,为赵国大夫,从居于韩后为韩相国。子:张柳朔、张正朔、张望朔。

77世张柳朔,韩相。子:张开地。

78世张开地,字正明,号公仲。前337年起,历相韩昭侯(前359—前333),韩宣惠王(前333-前312),韩襄王(前312—前296)。其时韩为弱国,公元前376年灭掉郑国后,启用郑国旧臣申不害推行改革苛政,不久便衰败下来。公元前337年,开地公受命于危难之际,他担任丞相几十年,虽很有建树,但却挽救不了韩国走下坡路之趋势。开地公定居廪延天洲,是为廪延派之祖。妣宋夫人(朱、陈)。子二:张平、张黡。

79世张平,(?~前250年),字天佑,号友量。历任韩釐王(前296一前273)、韩桓惠王(前273年~前239)之相,国势衰败,已无可挽救,含恨而死。妣周夫人、陈夫人。子三:张胜(居四川)、张良、张元。

80世张良(前262年9月9日—前186年夏)寿76,字子房,秦灭韩后,决心抗秦雪恨,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未中,逃匿下邳。前208年遇沛公,佐沛公破秦军定天下,官至少傅,封留侯。公元前186年夏,病逝于长安。谥文成侯。秦灭韩后,即公元前230年后,张良携家眷迁居陈留(今开封东兰考张良坟一带),是为陈留派始祖。派出廪延。妣周氏、继姜氏又继苏氏。子二:张辟疆、张不疑.(与张良同辈的有:张良、张胜、张元、说、乡、负、耳、康、奉、越、相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