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苏联红军中国团长》五十五、周恩来的关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中国,几乎有数不清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或曾经受到过周恩来的关怀,这说明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易近人,说明他们善于关心平民百姓,因此他们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其实,周恩来是1919年6月从日本回到天津的,他一回来马上投入了反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运动,主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开始在天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年9月,他和邓颖操、郭隆真等成立了觉悟社,学习和研究新思想。为了进一步学习革命理论,了解和研究国际工人运动的状态用经验,周恩来在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旅欧学生和华工中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以他对任辅臣在苏维埃华工中的情况也是知道并且了解情况,可惜的是后来回国后对任辅臣就没有联系上,也不知中国团的其他情况。然而,世上的事都是一分为二的,社会主义如同长江之水浩浩荡荡,革命家任辅臣的事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传播天下。1958年春节,作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任辅臣的夫人张含光还健在,非常高兴,他满怀深情地说:“任辅臣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就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他是我们的先烈,他的革命业绩是我们国家的光荣。”这次机会让周恩来思索许多,他当即派遣时任国务院办公室主任童小鹏马上与张含光及亲属取得联系,让她们把任辅臣和她们自己参加十月革命的事迹写出材料报送给他,并提出给张含光终生奉养的生活等遇。这是一个多么高的待遇呀,这在现阶段来说算什么,可是这在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这对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是最大的优惠了,许多对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有功之臣都得不到,而张含光却意外地得到了,这不能不感谢周恩来,不能不感谢一个国务院的总理。看来这也是周恩来的胸怀,如果他不能高瞻远瞩看问题,不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出发,张含光就得不到如此重大荣誉。从这一件小事上就看出来**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政党比不了的,周恩来的伟大也是任何首脑比不了的,他的胸怀决定了他的人生,也决定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命运。

也许有些人还不了解周恩来,他一生没有子女,如果按照他的条件他可以找多少女人为自己传宗接代,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一生光明磊落,作风正派,这与当代的人相比是多么大的差距啊。就连任辅臣的事迹和家属他都面面俱到,关心倍致,可见他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啊,这样的人领导中国怎能不富强?这样的人领导的中国怎能不发展?这样的人在中国怎能不得民心?当张含光得知周恩来关心她们的事这一消息后她十分激动,是啊想起自己历尽艰辛总算有人关心她们了,她能不激动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中国到外国,又从外国到中国,她是披肝沥胆舍己救人,为的是什么,不是功名利益,不是劳苦功高,而是有人能够承认她们关心她们让她们少受一些委屈,说话实在话,吃了这样多的苦头不就是等待这一时刻吗?如今解放了,她满腔的苦难喷涌而出,她想对亲人诉诉苦,想对亲人说一说她所经历的苦难,还有九死一生的难忘经历。可是她没有说,面对当时还需要建设的国家,面对周总理派来关心自己的人,张含光此时此刻感慨千万,她含着泪水对来人说:“谢谢总理的关心,现在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很高兴,生活很好,我的子女都在为人民政府工作,我没有任何需求,祖国解放了,我对一切都满意了。”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让人听了心悦诚服,到底是老一代革命家,到底是苏维埃革过命的人,说出的话就是与人不一样,境界之高是许多人无法可比的。她的话让人看出了她的精神境界,看出了胸怀天下的崇高信念,令人信服。

是的,新中国成立了,这位苦难一生的老革命者的伟大理想实现了,当有人在论功行赏时她却坚决拒绝了党对她的特殊照顾。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又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在当时她知道中国还有许多穷苦百姓,还有许多人需要照顾,她有自己的儿女,有自己的收入,不想再为国家增添任何麻烦。张含光就这样拒绝了来人的要求,也拒绝了周恩来对她们的关心和照顾,她依然象平时一样日出而起,日落而息,过上了一段自给自足的日子。虽然以后还有许多坎坷,还有许多困难,可她硬是凭着**人的坚定信念度过了一次次危险。她严格要求自己和她的子女,从不倨功向党和人民和国家索取什么,她知道自己已走过了漫长的人生旅程,所以她尽力放松自己,做到心境平和超然豁达,宁静淡泊地颐养天年。即使文革时期,儿子和女儿女婿都被抓进牛棚,她们一家都受到严重冲击,可是老人对发生的事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夜深人静时,她总是拿着她珍藏许多年的放大镜翻看当天的报纸,寻找社会主义革命的信息。她坚信文革只是暂时的,以后还是无产阶级的天下,**思想是战无不胜地的。是的,关于文革的事我知道得极少,尤其是关于这期间对她们的特殊性关注我真的一点也不了解情况,虽然我曾经多次寻找一些熟悉那些岁月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提出一些有关张含光家人的一些线索,可是问了许多人他们都摇晃着脑袋说不知道,或者说不清楚。实际上,对有些人来说能不清楚吗?当年他们是怎么样把任辅臣儿子抓进牛棚的,又是怎么样把任辅臣的女儿和女婿抓进牛棚的,文化大革命离现在并不算遥远,一些人还健康地活在世上,他们怎能忘记这一切呢?我想这可能与现在有关吧,既然如此,又是事出有因,这段历史潮流就让它过去吧,十几亿中国人都有过的经历不谈也罢。因为长时期严重营养不良,双患褥疮,1974年张含光病重,国务院曾经派人前来探望,并把她送到北京同仁医院(当时叫工农兵医院)进行特殊护理。可是这时侯周恩来的病情也在恶化,他关心不了张含光了,年迈的张含光终因贫血及营养严重不足,于1975年5月11日上午十点零九分不幸病逝,享年91岁。当时虽然是四人帮横行时期,但因为她的特殊革命经历和传奇一生,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统战组仍旧把她在全国各地的子孙和主要亲属接到北京,在八宝山举行了追悼会,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了苏维埃政权抛头颅洒热血的张含光,以她自己传奇的人生为中国人民留下了永远的形象,成为后代敬仰的女士之一。

当记者采访任栋梁的时侯,只要一说到过世的母亲时,任栋梁和妻子的眼神里充满怀念的目光,他说:“老太太特别开朗坚强,当年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国内,一无所有,硬是都挺了过来。三个子女都受过高等教育,为国家作了点贡献。老太太非常慈祥,左邻右舍都夸她好,她也喜欢打抱不平,见到有不孝顺老人的子女就要管,看谁有困难,她也力所能及去帮助,而她自己向来有什么困难也不肯开口。记得建国后,周恩来派人到家里问她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她说:‘我儿子姑娘的工作都很好,我没有任何要求,谢谢上级对我的关怀。现在国家这样我很高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这件事对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任栋梁还说:“老太太当年见过列宁的事从不向外人说,也不允许我们说。老太太年轻时念过平民日校,大部头的书,新式小说她都能看。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都记得住。她的声音很好,爱唱歌,《苏武牧羊》《芝麻开花节节高》,抗战歌:我中华居满洲,人民四万万。尸停大沽口,血满长城湾。”想起这些任栋梁对母亲充满了怀念,往事成为历史,记忆却成为永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