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村姑当官》第二章 名落孙山众惋惜 爱憎分明得人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奔牛镇的庆典活动结束后,春花本想定下心来复习功课,准备迎接7月初的高考。但此时的春花因排练已耽误了两个多月时间,又因演唱格外成功,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哪里能安下心来复习。尽管她全力以赴,可是出榜后,仅差3分名落孙山。她,伤心地哭了,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学校为她惋惜,父母为她伤心,镇长朱志同为她可惜。是啊,这孩子是耽误了。

朱志同也是奔牛镇人,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他为人随和,处事稳健,在他身上散发着浓厚的农民气息。他原是大队党支部书记,虽然文化不高,但工作勤奋,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镇长。加上生活简朴,衣着随便,关心群众,深受乡亲们的拥护。

朱志同的父亲朱向前是一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就在这一带打游击。当年,由于他人缘好,地形熟,胆子大,当地国民党顽固势力都很怕他,可以说是威震一方。国民党在军事上无法消灭他们,就对其实行经济封锁,真是无粮无盐无服装,无医无药无处藏。游击队员以野菜芦苇根充饥维持生命,生活万分艰苦,斗争异常艰难。冬天来了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饥寒交迫,很多人病死饿死冻死在芦苇荡中。为了减少损失,减少牺牲,游击队决定化整为零,要求大家有亲奔亲,有友奔友,度过难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朱向前是小头头,于是带头上岸投靠亲友,虽然保住了性命,可是与组织也脱节了,以致他后来一直没有干起来。解放后,他只做到奔牛镇的供销社主任。朱向前没有文化,为人豪爽,说话粗放,但待人热心,关心百姓,在当地很有威信。他工作认真,但方法简单,一言堂,也得罪了不少职工。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对他有意见的职工组织批判他,结果被当地的老百姓冲散了会场,从此他靠边站,也失去了几年工作。倒也落得个轻松自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离休回家,身体还好,有时也为村干部出出点子,村干部遇到什么难题也都乐意找他,请他帮忙。

一日他闲来无事,到镇里赶集,自然要到供销社去坐坐,和老职工聊聊天。听到职工们对奔牛镇庆典的赞扬,很是高兴,当他听到春花姑娘因为庆典活动而耽误了高考,不由得勃然大怒,怎么能因为一个庆典,折腾那么多的孩子,这不是误了春花这孩子的前程吗?他越听越气,越想越气。说来春花也是他的远房亲戚,况且春花爷爷在战争年代曾经救过他的命。他坐不住了,立马赶往镇政府,找到了朱志同,把儿子臭骂一顿。说:“听说,为了搞什么建镇10年大庆,你把一帮学生组织起来,这不影响学生学业吗?”

“这有什么,奔牛镇建镇10年,也应该庆祝庆祝了,安排几个学生搞欢迎唱歌很正常嘛。”

“什么?这是正常?那人家的孩子不上学了?听说春花就是因为排节目,把上大学都耽误了,你们这是胡闹!”朱向前愈说愈气,接着说:“要是我们的孩子正要考大学,你愿意这么做吗?你这是坑人啊。”

“这倒也是,我还没有注意这个事呢。”听朱向前怎么一说,朱志同显然也感到对不起春花。

“你知道吗,我们朱家欠人家的太多了,人家救了我们几条命,到今天我都没有忘。那是1947年的冬天,国民党的军队把赤水湖全部封锁了,我们新四军和游击队千把人,天寒地冻,没吃没穿。实在没有办法坚持下去,首长要我们化整为零,各自解决生计。我当时是小队长,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到岸上找粮。一天黑夜,天刮着刺骨的西北风,飘着鹅毛大雪,我已经三天没有吃粮食,平时又吃不到盐,四肢无力,刚到一个庄头,就被敌人发现,追了过来。我跌跌撞撞跑到一户放柴草的破屋里,抱起一抱干草就势盖在身上,因为饥寒和体虚便昏了过去。”

“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敌人追到柴房,看不到人,就用刺刀向草堆刺了几下,我因昏了过去,刺刀刺在我的腿上,我丝毫没有反应,他们认为没有人就走了。”

“后来呢?”

“后来是春花的爷爷发现了我,春花的奶奶用姜汤把我救醒,最后我又从他们家拿了袋粮食。可是就在我离开他们家不久,敌人又一次到他们家搜索,发现柴房的血迹,硬是把春花的爷爷逮走了。”朱向前说着说着竟流了泪,哽咽地说:“春花爷爷因为这事,坐了两年牢,差点送了命,直到解放了才被放了出来。就是那袋粮食救了我们几条命啊。当时我还给人家打了欠条,可是我们到现在也没有还这个债,我们也还不清这个债啊。现在倒好,你又在欠人家的债,真是前债未还,新债又欠了。”

“可是事已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

朱向前说:“以后镇里有什么差事给春花安排一个,不就弥补了吗。这件事你不办好,我不会饶你!”

朱志同说:“这倒不是什么难事,我以后在心就是了。”

春花高中毕业后,只好回家务农了,可是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不服气啊,有很多的同学平时成绩不如她,现在都上了大学;她不甘心啊,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了吗?她不情愿啊,这一身的才华就这样荒废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