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细数三国豪杰》第十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外忧总是伴随着内乱。这时的刘备也没闲着,他派张飞、马超、吴兰等人屯兵下辩,随时准备进攻汉中,又派关羽从荆州出兵攻打樊城。还有代郡乌桓也趁机反叛。曹操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一一应对,先派曹洪进兵下辩抵住张飞等人,又派自己的儿子曹彰征讨乌桓。最后只剩下关羽这一路比较麻烦,因为关羽一起兵,曹操境内就有人响应他。就连宛城守将候音也反了,他抓了太守,据守宛城等待关羽大军到来。曹仁这时正在樊城防守,曹操令他先去攻打宛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曹仁收复宛城,杀了候音,随即下令屠城。几乎就在同时,刘备亲自带兵进攻汉中,曹操留守的心腹爱将夏侯渊殁于定军山一役。这下子曹操可坐不住了,因为夏侯渊不但是高级将领,还与曹操是亲戚,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的“内妹”,也就是小姨子,最重要的是夏侯渊一死,曹操好不容易得来的汉中就会易手。于是曹操不顾年老体弱于三月亲征刘备,这一年曹操六十五岁。这次他的进军路线是从长安出斜谷,直逼阳平关。这个路线和后来诸葛亮出岐山时,魏延提出的进军路线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看来这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次刘备的仗打得很精。所谓打得精其实就是没打,刘备据险而守,无论曹操怎么挑战,就是不应战。这和后来司马懿对付孔明的招数一样,就是一个“拖”字。不过这回是曹操拖不起,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而且后方的关羽连战连捷,威胁很大,于是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回军长安。

《三国演义》在这里插入了杨修之死。杨修从曹操给出的口令“鸡肋”中判断出曹操有退军之意,就命令手下预先收拾行装,这还不算,他还告诉其他将领早做准备,免得临行仓促。而曹操早就嫉妒杨修的才学,这回可找到机会了,于是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那么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杨修确实是被曹操所杀,但不是因为嫉妒,更不是因为惑乱军心。他从鸡肋的“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判断出曹操即将退兵,这件事确实记载在《九州春秋》中,但没说曹操因此就杀了他。而且据记载,曹操在杨修被杀百余日后病死了,所以曹操应该不是此时杀的杨修。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曹植,杨修与曹植走得太近了。杨修与丁仪、丁廙兄弟都是当时的名士,而且还都与曹植关系密切。丁仪、丁廙兄弟后来被继承曹操大业的曹丕杀掉,其原因与杨修基本相同。在曹植得宠的时候,这几个人在他与曹丕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出了不少力。后来曹植因“骄纵”失宠,曹丕得立太子,这些人还整天围在曹植身边,引起了曹操的不满:在未立太子时,你们帮着曹植争位置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在太子已立,你们还凑在一起地嘀嘀咕咕的,想要干什么?要知道反对太子,就是反对魏王。杨修可能已经觉察到曹操的不满,想与曹植保持距离,可是曹植“连缀修不止”,杨修也“不敢自绝”,双方就这样保持着来往,直到曹操被彻底激怒。曹操可能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看着这些人在曹植身边越发不放心。他担心曹植在他们的蛊惑下干蠢事,也担心自己死后曹丕应付不来,于是决定给曹植一个警告,同时也是斩去他的一个羽翼。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以杨修先后多次“泄露言教”,“结交诸侯”等罪名,“收杀之”。这个罪名明显带有找茬的色彩,既然“先后”,而且“多次”泄露机密,那为什么不早对他进行惩戒?可能罗贯中就是根据“泄露言教”这条罪名杜撰出杨修因猜出“鸡肋”的寓意被杀。杨修临刑前对别人说:“我早就知道我该死,这比我预料的要晚。”说明他也知道被杀的真正原因。杨修死后,曹植“益内不自安”,可是丁仪、丁廙兄弟一点没有收敛。没多久曹操也死了,曹丕继位,立刻找了个借口把“二丁”也杀了。杨修、丁仪、丁廙这三个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智者、学士,可是不老老实实的做学问,却卷入了政治斗争,结果落了个身首异处。

曹操回到长安后于七月派于禁增援曹仁,抗击关羽。结果,八月汉水暴涨,于禁大军被淹,全军覆没。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现在有人讨论“水淹七军”究竟是关羽有意识的行为,还是一次偶然事件,于禁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从而大败,这个留到下文详细评说。于禁兵败后被擒,随即投降了。他的投降让曹操很是伤心,“哀叹者久之”,他说:“于禁跟随我三十年,没想到事到临头还不如庞德。”哀叹归哀叹,仗还得打。此时的曹仁已经被关羽围困,形势危急,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增援。此时的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大军到洛阳,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曹操得到一个好消息。东吴的孙权一直对荆州耿耿于怀,现在关羽连战连捷,势力不断扩大,这是东吴不愿看到的。于是孙权主动向曹操示好,并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曹操非常高兴,他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前方苦苦支撑的曹仁,并散布到关羽军中,以扰乱关羽的军心,还可以挑起关羽和孙权的矛盾;同时由于东吴的“友好表示”,使得合肥方面的压力骤减,曹操立刻调镇守合肥的张辽增援曹仁。而他自己则亲统大军,兵发樊城,以为后援,这是曹操最后一次出征,三个月后他就去世了。

曹操的大军还没到樊城,就传来战报说关羽已经被击败了,于是曹操就把人马驻扎在摩陂。他在这里召见了一批他的老部下。当张辽来到时,曹操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营劳军,只不过这次不像从前那样骑马或步行,而是“乘辇”。写到这里,项飞的眼前禁不住出现了一幅色彩晦暗的油画:灰蒙蒙的天空看不见太阳,厚厚的云层压得很低,让人透不过气来。画面的一端是只露出辕门的连营,在辕门前有一支由虎贲军组成队伍,队伍的最前面有一位老人坐在辇上。他虽然衣着华丽,可是神情憔悴,面带倦容,眼神里还有一丝无奈。他抬起一只手,似乎在说着什么。在老人面前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他毕恭毕敬的微低着头,在仔细地听老人说话,他身后雄壮的战马也懂事般安静地站在那里,好像也在听老人诉说。在将军身后不远处是一队队排列整齐的士兵,他们盔甲鲜明,刀枪林立,只不过没有阳光照射下兵器耀眼的那种杀气,反倒平添了几分肃穆和压抑。整幅画的色调都是暗的,只有位于画面中央的老人身上的红袍色彩鲜艳,红得让人心动,红得发烫!

然后曹操还召来了因病未能随征的夏侯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曹操可能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此举既是慰劳手下的武将,也是感谢他们多年来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南征北讨,可能也有告别的意思,当然主要还是托孤,天下未平,还要这些人辅保新的魏王荡平天下,一统江山。可是曹操没想到,他死后没多久,他托以重任的夏侯惇也去世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