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第165章 我无能也,不及李都尉。(求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5章我无能也,不及李都尉。(求打赏月票!)

嬴政让自己和都尉李信一起说如何攻打楚国,这明显是为了考验自己。这关系到自己未来能否上战场,自然回答要慎重。

扶苏的心思,都被嬴政瞧在眼里。

这小子虽然年纪太轻,可是心思却和大人一样稳重,尤其是这心态上,寡人看扶苏要比李信强多了。

嬴政将目光落在李信身上,李信只是不爱耍心眼,并不是真的愚蠢。

他见大王有意让自己先说,虽然明明已经察觉到了接下来发生的不会是好事,但是他能怎么办。

“大王,微臣以为,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攻打楚国这样的大国,并不同于攻打韩国、燕国这样的小国。”

“楚国人数众多,他们举国的兵力也勉强能够和我们秦国能够出战的兵力相当。”

“而且楚国的地域地形,和中原国土很不相同。他们那一带包括背靠的吴越之乡,素来都是水网密布,连接成片。”

“不过只要拿下楚国的都城寿春,俘虏楚王,其他的城池也就尽在掌握。”

“楚国虽然水域多,可是也有弱点。他们那里一马平川,竟是湖泊、沼泽和平地,根本没有地形的掩映遮蔽。反而更加适合骑兵作战。”

嬴政捋着胡须,“既然有沼泽,湖泊,如何还能适合骑兵作战?”

扶苏抢先答道,“可以等到秋冬之季。到时候下游水位变浅,湖泊和沼泽都会干涸水位下降,河床裸露出来。”

李信纳闷,太子怎么不讲规矩呢,说了让我说又抢我的话。“大王,臣也是这个意思。”

“看来你们二人在出兵的时机上倒是意见一致。”嬴政捋着胡须,眼神深邃。

赵高在侧看着嬴政的神色,大王这是转变了想法,有意要让太子去战场上试一试。

李信啊李信,你可不能在这个时候怯场。如果你表现得不如十六岁的太子,到时候就是他来指挥伱了。

赵高在一旁看着十分着急。

“大王,这出兵的时机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攻打楚国可要准备不少。这兵力、粮草的数量,都是要比过去攻打韩国、魏国、燕国、代国都要多的。”

“末将以为,攻打楚国,少说也得要四十万兵力,到时候还得靠朝中老将挂帅,而末将仍旧愿意为大王做马前驱,冲锋陷阵,直取楚国。”

“四十万?”听到这个数字,嬴政面色阴沉下来。

嬴政持剑站起来了,他在二人面前来回走动。

“你们可知道。在数月前,将军王贲给朕上了奏简,说是奏简,可并不是奏述军报。王贲问了寡人一个问题。”

“他问寡人是希望攻打大梁要快呢还是要慢。在那份奏简呈报上来的时候,王贲已经带兵围困大梁三个月了。”

“天下人都说,大梁城果然固若金汤。而王贲怎么做的,你们也都知道了。”

水淹大粱,死了不下三万百姓。

扶苏知道。

李信闻言也是一默。

大王这话的意思是,王贲做的比他做的要好。

“知道将军王贲为什么会问寡人这个问题吗?因为他知道,我秦国连年发动战争,不仅需要筹备兵力准备攻打下一个国家,而且需要派遣大量的士兵去新占领的地方。”

“现在我秦国的版图在短短五年之内扩张了两倍以上,但是兵力无论怎么扩充,戍卫边疆这样的事情,总是要靠老秦人。”

“其中的利害,寡人就是不用说你们二人也应该都明白。”

“寡人就对你们二人明说吧,战争到了这个地步,我秦国的国力已经所剩无几。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寡人已经不再追求打一场多么漂亮的仗,也不在乎这场仗未来是否名流千古。”

“寡人要的是赢,寡人要吞并楚国。”

“寡人需要的主帅是能以最低的代价,去夺取最多的城池。”

“燕、赵、齐、魏、韩、楚,这些国家旧日的领土如今无论是通过战争兼并还是君王所献上的城池,都需要靠大量的兵马镇压驻守。更不要说秦国的兵力分散到各地,这需要多少人马、需要多少粮草。”

这些话落在宽敞的大殿里,震慑着每个人的心弦。

“而攻打楚国,决定着寡人一统天下的大业能否完成。在你们到来之前,朝中众臣已经商量了此事,曾有人建议寡人先攻打齐国,随后再取楚国。”

“但你们知道朝中的大臣为什么最后否决了这个方案吗?”

“因为楚国比赵国还要强大!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而楚国则一直因为地缘的优势,没有和我秦国发生过大规模的交锋。”

“潜伏在楚国的间谍回报寡人说,楚国贵族早在赵国灭亡后就同心协力,共同筹备抵御我秦国这样的大事。”

“你们知道赵国灭亡都已经多少年了吗?”

“只有三年而已。”

“但是这三年的时间,足够楚国人筹备充足的粮草,足够楚国人掌握秦国的一切动向。”

“而在这个阶段内,我秦国先后攻打燕国、魏国、楚国,兵力到处分散不说,更消耗了无数资备。”

“你们中,谁的方案能以最小的代价攻取楚国?”

“还是说,你们二人,都比不了王贲将军。”

跪坐在台阶下的李信,心中一股胜负之欲被激发起来。

李信鼓足了勇气,他双目似铁一般冷,当即作揖,“若是臣挂帅,可以二十万的兵力攻下楚国,将楚王押回咸阳。”

嬴政闻言,脸上果然露出喜色。

“善。不是寡人不想打漂亮仗,是老天不给寡人机会。后方需要安抚,前方战事只能抽取有限的兵力。”

“李信,你果然是上天派来相助寡人的良将。”

听到这话,李信会心的笑了,他要的就是大王的这句话。

嬴政高傲地抬起头,他居高临下地打量着扶苏和李信。

谁能够给寡人想要的,寡人就选择谁去攻打楚国。

嬴政将目光只落在扶苏身上。

也许这一回,你猜错了,寡人并不是要给你带兵打仗的机会,是要你知难而退。

扶苏在嬴政这种王之蔑视下,并没有表现出退缩之意。

“李信带兵二十万伐楚,必败。”

这句话忽地掉在殿里,嬴政和李信的心头都打起了千层浪。

“太子,难道您要用比二十万更少的兵力去攻打楚国吗?”

“非也。我要四十万兵力,给我一年的时间,楚国可灭。”

嬴政和李信听了,都呆住了。

“太子莫不是忘记了方才大王都说了什么,眼下我秦国需要大量的兵力去驻守各地,大王能调派的兵力根本就是有限的。”

李信对扶苏说着。

“那就让秦国休整一年。原本连年征战,国中就人困马乏。”

嬴政闻言虽然恼火,但是他把扶苏当做臣子一样看待时,反而就忍得住这股怒气。

“那你知不知道,如果寡人现在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带兵去攻打楚国。楚国就会趁着我秦国休整之时,对我秦国发动突袭。据寡人得到的线报,楚国如今已经在这样做了。”

不知道为什么,当后人读到某一段历史时,总是用非常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他们很少能够看到事情的全局全貌,当看到某个历史事件上出现某个人的名字,如果成功了就认为这件事都是事件主人公的功劳;如果失败了,那这件事就是这两个人的过错。

事实却并非如此。

并不是嬴政要急着攻打楚国,而是楚国做足了准备,而秦国朝着三个方向发动对外征伐的战争,早就消耗了秦国内部大半的积蓄。

现在是楚国是攻打秦国。

而嬴政根本拿不出那么多兵力来。

扶苏还是坚持道,“四十万兵力,一年时间,楚国就会成为秦国的疆域。而花二十万兵力,去了楚国必败无疑,非但如此,我秦国还会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等到攻打楚国失败,楚人势必骄傲,士气大涨,到了那个时候,攻打楚国,就得举国之力。到时候再攻打楚国,就需要五十万、六十万,甚至更多。”

单是听到一个败字,嬴政就已经心乱如麻。

而扶苏还说了这么多可怕的后果。

“你没有带过兵,你怎么知道四十万兵力攻打楚国就一定能胜利,而带二十万兵力攻打楚国就一定不能成功呢。”

嬴政望着扶苏,他仿佛看到了缭在自己眼前。

“李都尉将兵二十万伐楚,以少伐多,胜算并不大。”

“可我是秦国的太子,我的母亲是楚国的公主,如果我去带兵,攻打楚国的战线后方必然稳定,而前方战事也会因为是我堂堂秦国太子亲自带兵,所以士气大振。”

“我可以让四十万的兵力发挥出六十万兵力的效果。但是我做不到拿二十万士兵去对抗百万人口的楚国。”

“我无能也。不及李都尉。”

殿内一片静默。

李信只是侧目望着扶苏,太子真的年仅十六。他怎么面对大王的逼迫还能保持地如此冷静,而且他说的句句都有很有条理,反倒是自己现在冷静下来,没有之前那样的信心和底气。

李信本来就心虚,现在反而被太子公然的一句,‘我无能也。不及李都尉’给震慑住了。

就是赵高也呆住了。他知道太子才华横溢,但是没想到他有这么高的军事天赋。谈论对战场整体形势的考虑和把控时的气场根本不输给朝中那些燕然大将。

嬴政望着扶苏,也是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么看来,这件事需要由朝臣共同商议了。”

朝议?

让大臣们在自己和李信的方案之间选一个。

“谢君父给儿臣机会。”扶苏眼中闪着光。

突然忘记了,之前有很多关于嬴政和昌平君的矛盾没写出来,为了赶进度,后面只能插叙着写了。唉,我这个脑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