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反叛的鲁路什》敌我识别系统 IFF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敌我识别(IdentificationFriendorFoe,IFF)是指对战场上目标的敌我属性识别。毫米波技术首次引入敌我识别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当时,西方国家大都使用工作在波段(即询问频率1030兆赫,应答频率1090兆赫)的传统雷达敌我识别器。这种敌我识别器存在着诸多缺陷:如难以穿透战场上的风雨、沙暴、硝烟;在战场态势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难以区分犬牙交错、相互逼近的陆战场目标(如坦克等);特别是在夜间,难以应付各种车辆混杂在一起的场面。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湾战争中,美、英联军的地对地、空对地误伤分别占了误伤总数的61%和36%之多,成为当时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相比之下,毫米波(33~40吉赫)的波束窄、角度分辨率高,穿透战场烟雾能力强,被敌方探测、截获的概率很低,隐蔽性较好,因此适用于在目标密集的陆战场环境中,完成对近程机动作战目标(坦克、装甲车、单兵等)的识别。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成为欧美强国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英、法、美等国采用统一的北约标准(STANAG4579),将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作为“联合战斗识别先期概念技术演示”(CCIDACTD)的测试和评估重点,并打算将其应用扩展到无人机、攻击直升机、反坦克制导武器等平台上。\');</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