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隐世的才子多情的债》第四节 联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间一长,就很少有人再热衷于那些政治运动了,因为人们看透了造反派的那套把戏,烦透了他们那些空洞乏味的口号。

人活着总是要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再寻求着家人安康、邻里和睦享受点天下太平的幸福生活,谁都不愿意回家见病出门见仇的,连个大气儿都不敢喘的日子大伙早就过够了,可也没人敢先站出来反对。

慢慢的批斗大会现场的人越来越少了,最后只剩下一些好吃懒做、呆子傻子和一些光着屁股满地乱跑不懂事的娃娃们还跟着瞎闹腾。那些造反派就开始到各村派任务,村支书也不听他们那一套,说村民都下地干活了,不干活就没粮吃,没粮吃就得挨饿,饿了肚子谁还有精神开大会啊。村支书说的一套一套的,说的那些造反派也没了辙。

渐渐地就连造反派们也没了精神,因为他们越来越不受人们待见了,自己也觉得没趣了,那些被关押起来的所谓的反革命们也开始逐渐的获得些自由。

老农二十好几了也没成个家。

柳家二少爷的闺女柳玉秋二十多了也没寻下个婆家。

那年月谁家也不愿意攀上这样的亲戚使自家粘上‘资本家’、‘狗腿子’的晦气。

二少爷知道杜家的情况,虽然隔着二百多里地他也时常牵挂着杜家,在他心里早就把爷爷当成了自己的兄弟。

后来二少爷托人来杜家提亲,老农的娘回绝了二少爷,她觉着柳家闺女嫁给自己瘸了脚的儿子做媳妇就毁了那闺女一辈子的幸福了。

后来二少爷父女俩商量了,决定还是要嫁过去,因为杜家为了柳家一个送了命,一个瘸了腿,二少爷总觉着欠了杜家。

结婚那天,梁伯两口子、村支书还有老农要好的几个朋友过来帮着拾掇了一下,接来了新娘简简单单的办了喜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老农娶了玉秋这么个好媳妇,嘴上不说,脸上不显,心里却美滋滋的,所以不管媳妇叫他做啥他从来就没个不字。柳玉秋过了门以后,孝敬婆婆,尊敬丈夫,这一家的日子虽然清贫了点儿,却也过的是和和睦睦。

第二年,杜家的第一个女娃降生了,柳玉秋给起名叫“金凤”,预示着富贵吉祥。

过百日那天,梁伯两口子来贺喜,梁大娘抱了金凤就不放手,笑咪咪的逗着孩子依依呀呀的说话玩儿,喜欢的不得了。

柳玉秋见了就跟梁大娘开玩笑说:“大嫂要是真喜欢,就过继去回家养着吧。”

梁大娘一听来了劲:“好哇,只要你舍得,咱今天就把娃抱回家。”

老农娘可害了怕,赶忙插了话:“可不能抱走,这娃儿俺喜欢着那,你要抱走了可就要了俺的老命咯!”

“婶子,看把你吓得,我就是说说罢了,我要真抱回家啦,这娃儿可就没奶吃咯…。”梁大娘说着就把金凤轻轻地举起来,在脸前慢慢地摇了两下,引得金凤咯咯的笑,又贴到脸上在金凤的脸蛋上“吧”的亲了一口。

柳玉秋知道梁伯两口子不能生养,也是与柳家、杜家有关才落下了残疾。她是个好心肠有打算的人,在她心里早就想着等梁伯他们老了,让自己的孩子去给他们养老送终。

“大嫂认了这娃儿做干闺女吧。”柳玉秋说道。

“这事儿可是行,今天我就算把这干闺女认下拉。”梁大娘美的闭不笼嘴。梁伯和老农坐在一旁也呵呵的笑,只有老农他娘心里不踏实,生怕自己的宝贝孙女被别人抢走了,心里还一个劲的埋怨自己的媳妇乱讲话。

初三那天,金凤领着弟弟妹妹,提了篮子装了一包点心一瓶酒,包袱包了娘年前蒸的几个白面馍馍,穿着年前才做的的新衣裳,高高兴兴的到梁伯家串亲戚。走的时候娘吩咐:“你干娘不叫回来就住一晚上,明天下晌早点回来,不要摊了黑。”

孩子们过年最愿意去梁伯家串亲戚,梁大娘每次都会准备好多好吃的紧着他们吃,老两口把三个孩子都当成自己亲生的一样看待。

晚上,老两口叫两个女娃睡在里面的一间,叫小康陪了自己睡在外间。里面的一间比较小,是梁伯几年前整理出来的,两间中间装了木制的玻璃壁窗,炕前挂了门帘挡了。

自从认了干闺女,一眨眼孩子就大了。金凤六岁那年,娘领着两个孩子过来串门,走的时候把金凤留在梁伯家住下了,一住就住了俩月,端午节的时候才送回了家。从那时起,梁伯就重新收拾了房子,就这样梁伯住的窑洞里就多出了一小间,他们想着,等以后金凤再来住的时候就让她单独住里间。

三个孩子不在家,老农两口子也省的清净,提起儿子学武的事儿娘还是不大愿意。年前牧童高高兴兴回家告诉娘梁伯要教他练武的时候娘就不愿意,说“挨打的都是会武的,呛水的都是会泳的”。还说“这年月学武没有用,还不及学门手艺将来能派上用场”。牧童一听就撒了泼,死活也要跟梁伯学武术,娘看看扭不过就答应让他去,牧童也答应娘回来后好好上学读书。

过了正月十五,娘给牧童收拾了一个小包袱,里面包着换洗的衣服,让牧童自己背了,娘说要送到梁伯家去,牧童不让送要自己去,说完就向外跑,娘喊住了,拉着牧童的手向外走,路上叮嘱了好些话,送出去好远才回了家。</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