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商潮》第四章 三个半媳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扬的二伯张方林,今年刚满五十岁,三溪镇石板村农民。张方林的子女较多,有六个,四儿两女。在张扬的记忆中,由于家贫,二伯的四个儿都不是很孝顺,有点扯皮,二十年后,孝顺的那个儿子又在外出打工时死在了建筑工地上。

二伯的老年生活过得有些凄惨。

三姑张方萍,农民,嫁到石林村,夫家姓何。石林村申请为省级风景区以后,何家表哥有些本事,办起了农家乐,家中生活条件还可以,是张扬父亲一辈中最有钱的。

四姑张方梅,医生,这是张家上一辈出的最大的知识分子,夫家姓李,名叫李清风,工程师,两口子已经到攀枝花支援建设去了,李姑爷还是攀枝花市矿务局工程建设处的副处长,副县级干部。不过,李姑爷行事有些古板,不讲变通,这种性格不适合在官场上混,这辈子就卡在了副县级的位置上了。四姑家隔得太远,每年回家就一次两次,一般都是暑假和过年的时候,这次没有回来。

五姑没有存活。

六伯张方恩,石板村农民,在父亲一辈是最神秘的,也是张扬最亲密的。

七姑张方兰,嫁到县城,夫家姓程,叫程志南,也是农村家庭。程志南有个侄儿是前生的张扬读初中时认识的好朋友,叫程旭,张扬和程旭是初中一班的同学,张扬周末经常躲到程旭家中看录相,一看就是一整天。

张扬的父亲张方建,排行老八,在镇里面唯一一家集体企业三溪镇联办厂上班。联办厂主要为重庆的纺织行业生产一些容易破损的零部件,有职工一百余人,张方建是销售主管,经常到重庆出差,这次出差去了,没能来。

张扬的母亲也在联办厂上班,担任会计工作。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父亲和母亲是一起读高中的同学。那时候,考大学不像现在这样容易,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两人都没考上,又同时回到联办厂工作,这样从相识到结婚。但是很奇怪,有这么好的机会,他们居然不是自由恋爱,而是媒人介绍结婚的。

“张扬,当真要喝六百怀啊?”

三姑走在六伯之后,见到转过头来打量着她的张扬,取笑起来。三姑特别爱开玩笑,整个人成天嘻嘻哈哈的没个正形,在重生前与张扬说话便没大没小的。

“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都是自由恋爱的。”

张扬说的是老实话,并且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但是,这对于84年的农村人来说,还是不可想象的,谁家自由恋爱结婚?特别是女家,都会被人瞧不起,结婚的消息会偷偷摸摸迅速传遍三溪镇,好像结婚很不正明光大。同时,没有媒人,女家父母也不放心,有些私下的话比如要彩礼之类的,没人去说和,自己提出来又觉得尴尬,不提出来又觉得吃亏。

因此,这时候男女双方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要由通过媒人来提亲,完成结婚程序。自己两个人去登记结婚要被别人指着背脊骨骂。

这时,七姑接过话头:“李庆芬就是自由恋爱嫁到县城,没找媒人。结婚五年就离婚了,一分钱都没得到,出嫁的时候李家长辈想到嫁到县城风光,为了挣面子陪嫁了不少。这回离婚,还留了个四岁的小尾巴,陪嫁要不回来,再嫁也不好嫁。哎,这就是没有媒人啊。”

七姑所说的“小尾巴”,名叫李锐,重生前是张扬的同班同学,一个经常流鼻涕的小女孩,有个外号叫“泡海椒”,还是张扬给取的外号。

“三姑,你不是喜欢当媒人吗?你给六伯介绍啊。”张扬转头对三姑道。

六伯想不到张扬会说这样的话,身子僵了僵:“不行,不行。人家是高中文化,我是小学三年级文化,再说,我比她大十多岁,不可能的。”六伯觉得自己有必要认真强调一下,再次重复道:“真的不可能的。”张扬看不到,其实,六伯的脸已经红透了。

“哈哈。”一行人都被六伯的窘态给逗乐了。

三姑的目的是取笑张扬,却不料这小屁孩却把话题转到六弟身上去了,道:“张扬,你还没回答我的话呢?你是不是要结两个媳妇?要喝六百杯?”

“两个算个啥?”张扬见三姑穷追不舍,直截了当地说:“最起码也得三个半。”

“哈哈。”哪有三个半媳妇的?众人再次大笑。

其实,张扬说的是实话。他已经在心里计较好了,小学六年级直到初中毕业这一段时间,自己曾经暗恋过的同班女生谢婉芝,这算一个;读中专时追过但没有追成功的女孩吕洁,这也算一个;前生的时候,张扬没有读过全日制大学,因此吃了不少亏,这辈子一定要把大学这段不可缺少的时光给补上,再找一个。

至于还有半个嘛,上辈子曾经同居、后来因为经济原因离他而去的女友罗婷婷,只能算半个。之所以算半个,是因为张扬对她既爱之深刻,又恨之入骨。前面三个女孩,张扬都会想办法给她们一个合法的夫妻身份,而这一个只能算个情人。

三姑眯着眼,笑道:“张扬有出息,你敢娶多少个?我就敢出多少人情。”

“这也太小气了。”张扬不屑地耸了耸肩,道:“三姑。我娶多少个媳妇,你得给我买多少套房子才行。”重生之前,三姑便是一大家人中最富有的,张扬知道后世即使房价再贵,三姑也有这个能力。

三姑一愣,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条件,道:“你小子才多大,这么小就知道狮子大张口了。”

“三姑,还不是你刚才自己说的吗?到时候,你可别反悔。”张扬不服气地嘀咕道。

“哈哈。”一行人被生气的张扬逗得更乐了。

众人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便走完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下了山路,便是三溪镇。

三溪镇位于西南地区四川省宜阳市南江县,距县城60公里,与重庆毗领。三溪镇南有高门溪,北有漱子溪,西有黄草溪,三溪镇因此而得名。三条小溪沟在三溪镇汇合,形成一口百米见方的水潭,名叫三溪潭,三溪镇便围着三溪潭而建。三溪汇合之后,由东面向下流去,在南江县城与长江汇合。

张扬的家在三溪镇石板村,位于高门溪边。四川省的民居特点与北方地区不同,都是以散居为主,虽然张扬家与二伯、六伯住在一个村,彼此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穿过三溪镇,经过一番寒喧之后,众人各自回家。

郭珍热情地挽留三姑、七姑、二伯和六伯到家里坐坐。

石林村距三溪镇还要真走一个多小时的路,三姑平时难得上街一回,到兄弟家憩个脚,也不推辞。七姑要忙着赶回县城,二伯娘一个人在家中,七姑和二伯便推辞了。六伯是单身,欣然应邀。

一行人送走了七姑,郭珍便到菜市场割了一斤多肉,买了点小菜,回家忙活起来。

到了家中,张扬从六伯的肩上下来,看到小时候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家,便油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边走边拾寻着儿时的记忆。

很朴实的土墙瓦房,里外三间、上下两层共六间房。

房屋背后有一整块突出的巨石,这块巨石比一般小型军舰还大。巨石的一头,雕着一个观音佛像,佛像背后,巨石形成了一个空洞,从空洞中间横溢斜出几丛修竹,从观音佛像的上头垂下来,很有韵味。巨石背后的空洞能够容下四五个小孩,成为张扬小时候与伙伴们玩乐的好去处。

大门外用石头砌成的院坝,平时用于晾晒衣物。张扬家虽在农村,但自从父母进了联办厂之后,就再也没有种地,承包地都分别给了二伯和六伯种。过年的时候,流动拜年的狮子龙灯便会光临,还未入学的张扬看见狮子龙灯拜年人得到打赏,心动不已,便找了一块枕巾套在头上,看到有人从院坝边路过,便会冲上去,猫着腰,耍上一通,同时嘴里念念有词:“狮子龙灯拜个年,一分两分都是钱。”虽然是冒牌狮子,但都能得到大人们的理解和友情赞助,每天斩获还不少。

走过院坝,便是堂屋,亮敞敞的。记得七岁的时候,父亲已经从联办厂出来单干,效益不错,在村子里率先买起了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来看电视的人不少,满满当当坐一堂屋。张扬也端一根小板凳,得意地坐在人群中间,直到电视上的人物图画变成两个、三个甚至数不清的影子,才会在父母的搀扶下不情愿地去睡觉。其实,那时候电视节目很单调,给张扬留下印像最深的便是《霍元甲》。这部82年片子不知播放了多少年,人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