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器》第六章 秋水寒山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走进了卓先生的小屋,李轩一脸迷醉的吸了吸放在桌上的君子兰散发出的香气。

看到李轩此时的表情,卓先生立马又不淡定了,恨不得马上把这个小王八蛋给塞到竹林后的澡泽地里去。

待看到那张字帖,李轩也不得不由衷赞叹道,这字写的绝对有大师的水准。

看在那张古画的面子上,李轩不遗余力,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的赞美之词都贡献出去了。

连卓先生听了都忍不住老脸微红,好像自己的高度还达不到这么高吧。

虽然毫无疑问,自己的造诣水平,在当世也算得上最顶尖的了,但是你把书圣蔡经纶都搬出来了,也不太好吧!

想归想,不过听着这络绎不绝的马屁,卓先生原本糟糕的心情倒是恢复了不少。

顺带着翻箱倒柜的找出了一个半人高巨大的铜箱。

由于长时间不见太阳,加上潮气的侵蚀,铜箱的表面已经有大片大片的铜绿产生。

从怀里摸出了一把钥匙,然后插进那个有婴儿头颅大小的巨型铜锁里。

李轩觉得单单这么一把锁估计都有半个铜箱那么重。

便听铜锁里传出一阵密集的机括声,然会卓先生又前后推动了一番,手势相当复杂,最后便听“咔”的一声,大锁终于打开了。

卓先生转头看了看站在他身后的李轩二人。

铁牛很识趣的先把身子转了过去,李轩无所谓的摇了摇头也转了过去。

卓先生迅速从中拿出了一轴画卷,然后马上盖上了铜箱上了大锁。

卓先生心里不止一次的骂自己,叫你贱,叫你浪,叫你骚,当时非要拿出来显摆,更关键的是还被李轩这个小王八蛋给看到了。看到当时那小子两眼放光的样子自己就知道没有好事。

事已至此,多想无益。

手中这幅画便是千年前大周一代画圣吴道子的传世名画《秋水寒山图》,几经转手,最后被自己所得。

关于它的传说有很多,最有名的是两个。

一个是这幅名画其实是大周淮阳王的藏宝图。吴道子早年是大周皇帝的坐上宾,后来牵扯到淮阳王谋反的案件中,虽然没有被砍了头,但是却从此与皇家无缘了。

这件事是吴道子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从一个人人仰望的天才,突然跌落谷底,从此穷困潦倒直至终老。

淮阳王兵败被杀,最后被抄家的时候竟然没有抄到任何资产,按当时的说法,淮阳王富可敌国,而这巨大的财富都在他眼看要失败的时候便被偷偷的埋葬起来。

淮阳王一脉被屠戮殆尽,而这唯一的线索就只剩下他的好友吴道子知道了。

但是吴道子后半生在凄苦中死去,似乎又有些不太合乎常理。

如果吴道子知道这批宝藏的下落,为什么自己不偷偷的取来,哪怕是一点点,也够他隐姓埋名逍遥快活一辈子了。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这幅藏宝图里蕴含着天地间的运转的至理,是武道中人垂涎的圣物。

凡是能被称之为圣的人,必对这天地之理有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

吴道子号称画圣,不单单是他的画技已经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而且对于这天地间的大道至理每每与不经意间会融入他的画作里。

这样一幅画作如果落到武林中必当是被誉为至宝一样的存在,那是可以体悟天地大道,突破桎枯的机会。

尤其是那些武林中顶尖存在突破大道所不可得的宝物之一,若是放在江湖中,必当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而就仅仅拿这幅画作本身的商业价值来说也是不可估量的。

吴道子的传世画作到如今不会超过五副,经过一千多年的世事变迁,它的收藏意义不可估算,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这要是拿到外面指不定多少收藏家打破了脑袋也要去抢过来。

所以说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说都够卓先生心中滴血的了。

算了,说不定这幅死画,在那个小王八蛋的手里会开出新花,到现在自己也看不透这个小王八蛋的虚实,这也是卓先生最后决定把这幅画给李轩的原因之一。

画轴不知是什么木质所做,入手很轻,翩若轻羽,仿佛稍微用点劲便会把它折断。但事实上却是历经千年沧桑也没有多大的改变,敲击还会传出金铁交击之声。

画卷是明黄色的绸缎所做,看着色泽光滑鲜艳,一点都不像是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

外面用着一个红色的绸带所系,画轴大概有二尺来长。

李轩接过画卷小心的在一张长桌上打开。

以李轩两世为人的心性都忍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好像是宿命的牵引,那天他也只是无意中看到了这幅画卷的一角,好像那副场景是涓涓的溪流。

当时不知怎么的,大脑一阵眩晕,好像是脑域中的那个神秘物质散发出了一种无形的波动。

眼前的涓涓溪流变成了无数道杂乱无章的线条,这些线条经过了无数次的重组再生,形成了一种向外扩散的波纹,也就是一瞬间,虽然在学堂里,但是好像自己的灵魂飞到了学堂外。

学堂外面的每个角落细节都被放大了无数倍清晰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那是种很玄妙的感觉,大概持续不到一秒钟,眼前景象恢复了正常。溪流还是溪流,卓先生还在讲台上得意洋洋的吹嘘,好像手中的传世名作是自己的一样,四周的同学都在睁着眼睛看着卓先生口水四溅。

李轩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好像是脑海中的那个神秘东西在不断地向自己发射一种渴望的信号,一定要得到这幅画卷,无论用什么手段。

所以就有了后来李轩和卓先生打赌这么回事。

现在是李轩第一次完整的看到这幅画作。

画卷长不过三尺,入眼处便是独钓江潭的老翁。身披蓑衣,独自盘坐一叶轻舟之上,一杆独钓,不远的岸上斜倚的树丫,落地的枯叶,说不尽的萧条冷漠。

在远处便是一道溪流蜿蜒而上,水中不时有飞鱼跃起,溪流涓涓而下,几篇枯叶飘散其中不知流向何处。

溪流的尽头是几座耸立而起的山峦,一眼望去犹如拢起的手掌,渐次分明,半山半隐。

山岚已悄然升起,空朦朦的一片,才涨上半山腰又沿着山脊流淌向山谷,丝丝缕缕,若有若无,倘佯在峰巅林梢,让人不由自主的感觉到无边的空寂和落寞。

再朝里去便是一截断开的山峰,断口平滑,像是被人一剑斩断一样。

即使是断峰,但却是几座山峰中最高的,倚天而起,其高不知凡几,看起来就像是一把直刺苍穹的长矛。

在画卷的左上方提了一首小诗“秋水寒山那归平,断指倚天不唯今,待得**梦一场,不忘重生一往情”上面盖着吴道子的印鉴。

李轩看着这幅画卷久久没有说出话来。

不是说他又看到了当时的那种场景,而是这幅画初看秋水寒山一老翁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闭塞的,寂寥凄清的。但是画风至山峰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折,一改前段的颓势。那几座山峦透漏出的是一股不屈的锋芒,即使身已断也要顶天立地。

完全是两种画风,体现的也是两种意境,但是就这样突兀的结合在一起,像是不同的两个人的画作拼接上一样,又像是一个人的画作了一半中间相隔了很长时间又重新续作一样。但是其中画笔运转的趋势确实一挥而下的,气势贯穿没有半点的生涩滞带之感。

这幅画作给人的感觉就是混乱无序,画风的运用,铁线留白比较多,较吴道子先前的画作比如《天子望气图》《大周仕女图》更多了一些意境的体现。

这可以看做是他的画风的转变,也可以看做是他对这天地,这人生的又一种感悟,可能当时他眼中的天地万物便呈现出这样一种表现形态。

李轩看了很长的时间,眼睛都看花了,但是画卷还是那副画卷,并没有出现他想看到的画面。

脑域深处的终端系统没有任何的反应,难道今天又当机了。

卓先生看着李轩在桌前一直看着画卷发呆,早就不耐烦了,这时终于忍不住了,重重的咳嗽了两声。

李轩终于回过了神,也是自己太过着急,这幅画既然已是自己的东西,自己有大把的时间研究,也不在乎这一时,总会找到它的奥秘在哪里的。

所以李轩收起画作,向卓先生深深的拜了一揖,这一拜倒是心甘情愿,毕竟这东西的价值不可估量。

在卓先生患得患失的注视下,李轩和铁牛告辞离去了。

走到村中学堂的岔路口两人便分开了,李轩拿着手中的画轴,那心里叫一个爽啊!

正当美滋滋的朝家赶得时候见前面不远处一条不被人注意的小岔路上围了几个人。

其中一个十七八岁身体瘦的像一个麻竹杆的青衣小厮双手抓住一个十来岁小女孩的双臂。虽然看起来像是一阵风就能吹到的货色,但是那个十岁女孩和他比起来显然还不是一个等级的,任凭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那青衣小厮的束缚。

一个满脸麻子的小胖子站在被抓住的小女孩的面前双手叉腰腆着肚皮,旁边站着一个面无表情的年轻人,高高壮壮的,穿着灰白色的麻布短衫,看起来应该也是这个小胖子的随从。

小胖子拍了拍手,脸上露出一种色眯眯的表情,“叫啊,叫啊,叫破喉咙也没人救你!”

李轩一听,立马就不淡定了,尼玛,又抢老子的台词。

;

~~b~~(http://)《不器》仅代表作者气吞万里如楚的观点,如发现其内容有违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请作删除处理,http://的立场仅致力于提供健康绿色的阅读平台。

【】,谢谢大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