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夺唐》第一百一十七章高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高尚

听到王元宝说皇帝还允许王家在战时还能帮助朝廷铸造兵器,刘达君终于坐不住了。

从陌刀开始,刘达君就想对自己属下的兵器做点儿改动,这也是有私心的,因为大唐太平不了几年,自己改制的兵器很容易成为对手的利器。

宽三里,长五里的皇城是唐中央直属机构的所在地,将作监也在其内,朝中正义能干的大臣会逐渐的受到排挤,就是受到皇帝的支持也难免会在细节上遇到掣肘,刘达君最怕的就是勾心斗角的朝堂之争。

玄宗还是卓有远见的,赋予王元宝这个权利,也是在多次交往中发现,这个大唐第一首富是真心支持朝廷,富有能力在大唐遭到重大变故或边界发生多方冲突时能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是深思熟虑后的产物,也算留了一招后手。

出生于陕西扶风县的窦乂虽然也是富甲天下的商人,但他死去的伯父和舅父都是大唐的高级官员,算得上是家世显赫,他放弃了美好的前程,不爱读书学习从小却对经商感兴趣,还公开的把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子贡作为自己的偶像,这一点为玄宗所不喜。

王元宝是长安本地人,白手起家,从一穷二白之人变为大唐首富,相反玄宗对王元宝这种开诚布公的自来熟性格非常欣赏,而且难得王胖子一个市井商人在玄宗的几次召见中当着朝廷重臣的面也毫不怯场,显得游刃有余深的其中滋味,逐渐被皇帝赏识。

第一次被召进宫时,张九龄还未死,是当时的中书令,玄宗问他家里到底有多少银子,王胖子回答说:“臣请以一缣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那意思就是说用一匹绢捆南山上的一棵树,你把树捆光了我家还剩下好多绢。

这一坦诚的回答令玄宗和张九龄非常满意,王元宝没有像普通商贾那样生怕露富引起皇帝和周围人的觊觎。

初次见面就赢得了皇帝和宰相的好感,第二次是玄宗坐在含元殿上南望终南山,看见一条白龙横在山间,就问左右人看见没,旁边人都说没看见,玄宗差人急忙吧王胖子叫来,胖子路上就打听了下事情的缘由,到了殿上巧妙的回答道:“见一白物,横在山顶,不辨其状”,这下旁边那些尊贵的大臣们奇怪了呀,都齐声发愣的说:“为啥咱们看不见呀”。

玄宗哈哈大笑说:“朕听说最富有的人能和最尊贵的人相比,我是天下最尊贵的,王元宝是最富有的,所以能看见”。王元宝的回答恰到火候,皇帝见到龙因为人家本身就是龙啊,龙才能互相看见,但又要不显山露水的支持皇帝,回答说一白色物体,具体分不清是什么玩意儿。让玄宗自己的忽悠吧。

王胖子家有一把扇子,每逢热天请客吃饭时便将扇子拿出来放在座位前,并在上面撒点儿水,扇子便“则飒然风生,巡洒之间,客有寒色,遂命撤去”。玄宗听了好奇命人把扇子借去观赏,称赞道:“此龙皮扇也”。

有一道菜也和王胖子有关,那就是发菜,王元宝嗜好吃发菜,每餐都让家厨做一盘发菜当小菜吃,后来王胖子真的发了,许多商人都以为王元宝真的是因为吃发菜挣了大钱,于是乎大家纷纷效仿,发菜顿时身价倍增,并世代沿袭流传至今,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了土地沙漠化的元凶之一,这是王元宝万万没料到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当的佼佼者都有其过人之处,窦乂有他的过人之处,而王元宝能被向来以心机深沉手段老辣的玄宗欣赏,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封建农耕时代,任何皇帝对民间打造兵器都是严令禁止的,大唐也同样如此,一般只允许民间的铜铁行打制菜刀、农具和其他生活用品,装饰用的佩剑佩刀都在官府指定的商行出售,经销对象只限于士人阶级。

这也是为什么窦乂虽然自己有铜铁行,却满足不了刘达君治下对健身器材的要求,只能提供千余斤的铁料,因为生铁也是受限制的。

天宝年间大唐的生铁年产量为五千吨上下,生铁不但是战略物资,同时还是外交上一件重要的砝码,周边小国都没有炼铁能力,而练兵农事又离不开铁器,所以刘达君想给羽林军每个旅都配置大量的杠铃等健身器材靠窦乂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皇上让你家战时打造兵器?你家有将作监的工匠?”刘达君心里大喜,王元宝口袋比窦乂还厚实,和玄宗竟然还有这约定。

“王家的铜铁行是长安最大的,我自己有几处矿山和冶铁场,窦家包括市上所有铜铁行的原材料大都是王家配给的,将作监很多老迈的匠户离开皇城都入了王家,每月饷银一两,皇上说是给他们养老,其实是让我看着他们,这帮老头子生怕被赶走,只要是能动的如今都在铜铁行帮忙呢”王元宝慢条斯理的喝了口茶水。

“哦,我要几千斤铁可有?那些匠户有多少人?还能锻造兵器吗?”。

“几千铁不在话下,关于兵器对那些匠户来说应该不是问题,王家的农耕铁器在市场上可是抢手货哩,用户都称赞他们的手艺哩”。

“成交,你和窦掌柜享受同样的份额,对了,你现在也是东市平准署的录事,抢占商行有没有你的份啊”刘达君开玩笑道,对王元宝这样的人无需过多废话,二人都是一个意思,快刀斩乱麻,能成就成,不成立马散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总算解决了心头的隐患。

“哈哈……丁胖子猪油蒙了心,也不抬头看看商行的招牌,陛下御笔亲书,还以万春的公主的名号冠名,满长安独此一家,不过这厮鸟死有余辜,着实可恨”。

二人又谈了点其他方面的东西,外头传来锣鼓家伙和马蹄的声音,从二楼的窗户里望去,一班刑部的人马大摇大摆的出现了。

方才还寂静的马路上,人渐渐的像溪水一样会聚在一起。店门也逐次打开,几个十几个白发老人走在前面,手里牵着一个岁的小女孩。

“恳请刑部大老爷为民做主,还秀娘一个公理”。

“平准署令妇女,草菅人命,如今孤儿寡母,如今就剩下这可怜的娃娃了”。

“秀娘死得惨啊,求大人为民做主”……

忽然间马路上跪了黑压压的一片,还有人手里似乎高举着什么标语类的物件。

“这吴贞节还真有几分本事,半个时辰竟然搞出个万民请愿来,我先走了,这场面够刑部人忙活的,马上皇城要关门了,趁热打铁,将这把火给烧起来”刘达君对王元宝抱拳告辞,和樊六郎上马直奔皇城。

皇城是酉时关门,相当于晚上六点钟左右,终于在关门前进了皇城,报社虽然挂着国子监的名头,国子监在太极宫里面,而报社这个不伦不类的新事物除了才出版引起人们的好奇外,就再也没人关注了,就像一支鸡肋,在兵部军械库的西面,一个废旧的四合院,里面一座二楼几排平房,地儿倒是宽敞。

皇城里面还有很多类似今天招待所的院落,像丘为这样的新科进士或者来京述职的外地官员都可以入住,有专门的食堂,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而太极宫和大明宫只提供官员们的午餐,早晚餐是不管的。

没见着贺知章等熟人,管事儿的也知道办报社是驸马爷的主意,无精打采的拿来名册递给刘达君,一看之下大惊。

大概浏览一下,名册上大约有百人,占长安落地举子们的数量几乎一半,上面赫然出现严庄、崔乾佑、张通儒、刘骆谷、高尚等人,这几个正是安禄山的左膀右臂,尤其是高尚,计谋百出,更是安史之乱中的关键谋士。

由于科举考试无法搜罗尽天下人才,所以考场失意的文人往往投奔藩镇,成为他们的幕僚官吏,韩愈在《送董昭南游河北序》一文中,曾描写落地举子投奔河北藩镇的情况:童生举进士,连不得志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还有一位和李贺齐名的诗人李益,诗名动天下,写过“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名句,,被全国教坊乐工所传唱,但进士及第后,久未升迁,索性辞官离开长安,四处云游,最终被幽州藩镇刘济聘为幕僚。

实际上这些都是有真本事的人,和士大夫中那些有才能的人一道,多投靠了地方割据势力,天宝初年露出苗头,安史之乱的爆发和这种科举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大唐历任皇帝都没有觉察到危险,而宋代君主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度,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北宋仁宗赵祯时期,有个叫张元的士人,已经通过了省一级的考试进士及第,却多次在殿试中落榜,一怒之下愤而投奔西夏,为西夏的国家建设出谋划策,指使西夏连年侵宋,并在战场上接连的重创宋军,宋朝君臣痛定思痛,知道张元的真相后都自己猛扇耳光,皇帝下诏规定:以后进士殿试只记排名不再落第。

还制定优待多次落第举子的政策:凡举人五次落第者,礼部赐予他们出身,让他们名正言顺的进入仕途。

而大唐那么多智谋出众的人杰都没有发现,这个科举制度到晚唐时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过失,落第进士王仙芝和黄巢揭竿而起,黄巢和王仙芝都是累次应进士科不第者,黄巢落第后写下名传千古的《赋菊》表达自己愤懑的心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你说能做出如此豪气的诗词,能是普通进士可比拟的吗?不但是位猛人,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诗人。不然也不会被后世各种教材轮番引进了。

而高尚就是类似黄巢这样的强人,高尚原名高不危,幽州人,年轻时以勤学闻名乡里,工于诗词,他因为在当地名气太大,被幽州刺史李齐物推荐到京城参加科举,没中,但李齐物认为高尚有大才,不但送钱财支援,还专门引荐给炙手可热的高力士,高力士也很看重高尚,屡次像玄宗推荐,终于多方的关系起了作用。

高尚被授予左领军仓曹参军,一个八品的小官,高尚告身都没要,转身就走,在人前也不避讳,常常方言道:“高不危若不能飞黄腾达,宁愿反叛朝廷而死,也不愿意嘴里咬着草根生活”。

天宝六载,狂妄的言语,人们都当他是一个疯子,可安禄山却不这么认为,带回北方,直接任命为掌书记,对他十分信任,任他随意出入军营和自己的卧室,甚至在入睡时,还让他继续在身旁撰写公文奏章,

两个野心家一拍即合,高尚也劝安禄山谋反,并制定详细的攻守战略,安禄山占领洛阳称帝后,高尚被授予中书侍郎的高官,后升为侍中,终于在乱世中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虽然理想最后破灭的有点快。

“这几个人呢?”刘达君迫不及待的追问下落。

“先头来的八百余人,现在只剩下一半人了,其他都不知所踪,这几个人都不在了,高尚?高尚好像在,跟我来”。

跟在那管事儿的后面进了一间偌大的连体平房,里面还有几十个年龄参差不齐的人在忙活着。

“高尚,刘驸马找你”那管事儿的扯开嗓子吆喝了一声。

“高尚在此,何事?”一个脸颊瘦长个子很矮的年轻人走到了近前。

其貌不扬,这是刘达君的第一印象,但是印象盖不过牛人的真面,看似流离的目光在若有若无的扫视着对面的驸马爷。

“有个事儿,大伙愿不愿意干”。

死气沉沉的通房里,几十个人都停下手中的活计围了上来,刘达君望着这些颓废的面容一阵无语,这可都是大唐的精英啊。接着简明扼要的说了报纸以后的出路、前途和主要功能,并将吉温踢出报社,理顺各部门的职能和安排。

众人的眼睛终于闪出了久违的亮光……()

<hr />

<hr /></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